殖民时代,印尼为什么长期做为荷兰殖民地能够被各方

如题所述

  荷兰殖民者分而治之,埋下印尼仇华种子

  17世纪,荷兰成立东印度公司,印尼逐渐成为了荷兰的一个殖民地。这段时间,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国家都先后在东南亚建立了贸易网络,与欧美的国家直接进行贸易,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谋生机会。
  这个时候的中国正处于明末清初,社会动荡。广东、福建一带的百姓生计难以维持。为了谋生,躲避战乱,大量民众移居东南亚,形成了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东南亚的浪潮,开放海禁、明朝的灭亡等变动也助推了这一浪潮。
  为了招徕更多华商,殖民者用各种方式优待华人。西班牙征服马尼拉后, 即释放所扣押的华商,在与土著的战争也避免伤及华人。荷兰发放大量自由证吸引甚至强迫华人移到巴城(即雅加达)。
  但是华人的经济力量壮大时,殖民者又开始恐惧。从1603年屠杀2万多华人开始,西班牙殖民者在马尼拉多次屠杀、驱逐华人;在巴城,“荷兰者睹唐人日众,渐有厌薄之意,重加剥削,横征无艺。”(程日炌《噶喇吧纪略》)受压迫的华人于1740年发动起义,但被告密。荷兰殖民者屠城7天,几乎将城内的华人都屠杀殆尽。
  殖民者一方面要利用华人劳动力开发东南亚,一方面又极力控制华人的力量。他们最害怕的是华人与土著的联合,因此采用分而治之的手段,目的在于疏远两者关系,制造两者矛盾。一、种族隔离,限制华人的居住和通行自由,华人与原住民的交往急剧减少;二、把欧洲人、外来东方人、印尼原住民分为一、二、三等人,但事实上华人并没有比土著更大的权利;三、将原住民限制在农业领域,培养华人经商,还任用华人充当包税人。
  这样,华人的地位高于原住民,比原住民富裕,还充当中介,在经济上管理着原住民。原住民对于荷兰殖民者的仇恨转移到华人身上。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印尼人对华人种族偏见的根源,原住民跟华人社群之间的和谐处在了分崩离析的危险之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