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中的柱式问题

提交问题时分错类了,原问题在这里,谢谢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1979795.html

收分 中国古代柱身的两种(直柱、收分)类型之一 中国古代的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略粗,顶部略细,这种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柱子做出收分,即稳定又轻巧。小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为柱高的1/100,(柱高为3米,收分为3厘米,假定柱根直径为27厘米,柱头收分后直径为24厘米)。
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规定为1/1000。

束竹柱 在先秦时期,人们为了使兵器的长柄质轻而坚韧,采取了“积竹”或称“束竹”的办法,即在一根木芯的外周,围绕排列十数根竹篾,然后用丝线紧密缠绕,最后髹漆加固,制成质坚而有韧性的优良器柄。近年来在湖南、湖北等地的战国墓中,不断有积竹柄出土。同样的原理应用于建筑物的立柱,也可得到使用较细的材料聚合成粗大的柱材,牢固耐用。束竹柱外表因是以小材围绕芯材而成,故形成美观的纵凹凸的楞线,又在柱体上绑缚有多道加固的绳索。

束竹纹 仿束竹柱的石柱体上面,刻出的上下多道绹索纹饰。
直刳棱纹 有的资料上显示与束竹纹是柱子的同一种纹饰,只不过是叫法不同。所以还有待探讨
下面是摘抄的那句话:
“认为柱身上的束竹纹(或称隐陷直刳棱纹、瓜棱形直纹、瓦楞纹等)和古希腊雅典万神庙石柱相似”。

参考资料:李之吉《中外建筑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26

视频将分为八个大类以全新3D效果动画为大家展示科普知识欢迎喜欢订阅收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