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学生的作文言之有“情”

如题所述

 目前,有些小学生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有的学生胡编乱造,大话、空话、套话、假话连篇;有的学生作文像流水账一样,语言平淡乏味。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学生缺乏表“情”达意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激起学生的“情”,教给他们表“情”达意的方法,真正使学生的作文言之有“情”。
  一、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有“情”
  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都会让人产生或热爱、或憎恨、或兴奋、或伤怀等不同的情感。这些真挚的情感,又恰恰是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作文的基础。为此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做有“情”人,抓生活中的小事,诱发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喜时开怀大笑,悲时泪湿衣襟,恨时咬牙切齿,爱时激情洋溢。
  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我利用每天早读的时间,安排了十分钟的“畅所欲言”。学生可对某一件事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尽情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谈对中国钓鱼岛的看法,借此机会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还有一次与学生谈到了亲情,有的学生说:“亲情渗透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萦绕在我的周围。”还有的学生说:“亲情无比可贵,正是它让我们远离了世界的孤独。”
  二、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悟“情”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表达感情的一条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通过读,能悟出其中的“情”,并领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这是一个“内化”的过程,而学生作文时运用读中领会到的方法,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则是一种“外达”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前者是基础,是前提。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挖掘文章中情感因素,让学生感悟文中作者的“情”,并领悟作者渗透感情的方法。
  如《林海》一课,用词准确,文字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兴安岭一种热爱赞美之情。这种对景色的赞美之情,对大兴安岭的热爱之情,只有让学生有感情地读,才能自己感悟出。于是教学时,我几乎把所有的问题都让学生通过读去解决,我只是在语气、语调、停顿等方面加以点拨,效果特别好。学生还自己悟出:写景的文章,要想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恰当、准确地用词,适当运用比喻、拟人、反问等方法。
  三、作文课上指导学生表“情”
  学生在读中感悟到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后,就要及时地布置小练笔或作文练习,搞好读写结合,把学到的表达情感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之中。
  (1)指导学生选材要真。作文要引导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也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因此,要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写起,以小见大,写亲身经历的事。
  (2)指导学生明确写作目的。选材后,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即:说明什么道理,颂扬什么风尚,揭露什么现象,抒发什么感情。明确了写作目的,才能正确表达感情。
  (3)依据写作目的,选择表“情”的方法。文章的体裁不同,表达感情的方法也不同。描写优美景物的文章,主要写自己一种热爱赞美之情,这种感情就要通过优美词句、多样修辞等方法在字里行间表达;写人记事文章大都在叙述事件中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细节的描写,衬托出人物的品质、精神、风格,从而表达作者一种颂扬之情;而状物的文章,则可写物的特点、形状、颜色、动态、构造、用途及自己的一些特殊举动,描写出该物的可爱之处,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等等。
  四、提笔作文时鼓励学生泻“情”
  学生选择好了素材,明确了写作目的,定下了全文感情的基调,就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独有的感受,饱含真情地下笔,尽情地倾泻自己的感情。教师可多鼓励学生,抛开“作文大全”的限制,告诉学生:“你觉得怎样写最能表达你的感受,你就怎样写;你觉得怎样写别人看后才能理解你的感受,你就怎样写。”至于文章的层次、结构、详略,不要做过多要求,否则容易限制学生思路。另外在学生行文中间,教师不要打扰,让学生的情一泻而尽,这样,字里行间都会流露出小作者的真情实感。
  如指导学生写《我说我》时,有一个学生开头就这样写:“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用我妈的话说‘出外像只羊,在家像只狼’,细想妈妈对我的评价,有一定的道理。”然后就叙述了自己在学校怎样乐于助人,性格温和;到家怎样撒娇、任性;最后还写出了以后的改进意见――“在家在校表现要一致”。由于选材真实,叙述时又满怀真情,这篇文章还刊登在了我校主办的《校园简报》上了。
  综上所述,我们从以上几方面对学生加以培养,学生的感情世界丰富了,感悟能力增强了,掌握了表情达意的方法,就一定能提笔挥洒自如,写出感情真挚的好文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