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一篇500字左右的影视评论

500字左右的影视评论,最好有关近期大片的,可从场景、音乐、灯光、人物、演员等方面入手~高二水平就好~谢谢各位了~!

高墙内外,《肖申克的救赎》

作者:romin

达拉邦特用非常熟练的手法将这个故事的展现给观众,全片“多一分则长,少一分则短”,恰到好处的将所有情绪的铺垫在那个暴风雨之夜释放出来,给观众畅快淋漓的感觉,这一刻,安迪的身体与灵魂在禁锢了多年之后同时奔向自由,雨水洗刷了一切的污垢,而我们得到了最大的感情宣泄。然而对于这一点,我认为此时电影技巧的成功要大于电影主题的成功,达拉邦特有点像李安,在你不知不觉中,将情绪的积累灌注到你的脑海里,而在你没有准备之时,让你突然迸发出来,给你最大的震撼。与李安不同的在于,李安可以80%的时间内让剧情缓慢前行,而达拉邦特则在进展中不时的加入一点小的高潮,让观众不至于失去耐心,但这两种手段都是在为最后那一刻在服务。我相信,如果把这个题材换给另一个技巧不高的导演,恐难拍出我们现在所得到的感受。

关于安迪的越狱,这其实是一个很俗的故事,再向前我们可以在《基督山伯爵》中找到影子,唐泰斯同样是被人诬陷投入大牢,同样是用匪夷所思的方式越狱,同样为自己受的苦难进行了复仇,而最后,也对自己的灵魂进行了净化与忏悔。几乎同样的结构,同样的故事,为什么没人说《基督山伯爵》是在宣扬“自由主义精神的美国主旋律”?当我写出前面引号中的内容之时,是否你也觉得荒诞与搞笑?是的,所谓“解读”其实是和这个时代的氛围紧紧相连的,硬要牵强附会并无多大意义。这只是一个很好听的,关于越狱的故事,和《基督山伯爵》一样,由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把听众吸引的如痴如醉。

如果《肖申克的救赎》仅仅只停留在“好故事”的层面,可能最多只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关于自由关于灵魂救赎,这些内容是西方电影烂大街的题材,而诸如《魔鬼代言人》甚至《康斯坦丁》这些影片,关于‘自由’俩字的探讨,都比《肖申克的救赎》要深(只不过别人的重点不在自由这个主题上而已),因为《肖》毕竟还没有上升到“自由意志”这个层面。

然而《肖》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讲故事甚至是简单的追求自由的主题上,我认为《肖》的伟大以及我喜欢《肖》的原因,也是我认为全片点睛的地方,就是瑞德最后的那段“高墙论”。十多年前第一次看片的时候,我并不理解这一段的含义,我认为影片的中心是安迪的越狱,为什么当安迪越狱成功以后,瑞德要发表这么一段似乎与越狱并无关系的独白?安迪成功之后电影完全可以结束,为什么全片的高潮之后导演还要加上这一段的告白?

后来经历多了,慢慢的体会到,导演想通过安迪越狱来表达的,也许并不仅仅是关于自由的追求,而是瑞德的这段领悟,也许这,才是影片真正的主旨。我想到了我大学的物理老师,他一直希望我们能够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以自己从未有过的视角来研究物理现象,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定式思维比一无所知更可怕”,而当我理解了什么是“定式思维”了以后,我猛然发现,原来瑞德早已经说出来了。

其实你我周围都有如同肖申克一样的高墙,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圈子,我们的习惯,甚至我们的思维,都在不知不觉中被高墙所围了起来。无论什么行为、心情或者想法,第一次的时候都很新鲜,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但当这些体验变成了常态,当这些常态变成了习惯,当我们将这些思维固定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高墙就形成了。我们的收入,决定了我们在社会中的位置,而我们的位置又影响这我们的圈子,于是我们变得程式化了,在我们的周围,形成了单位、家庭、社会的固定模式,我们向往更好的生活,但我们也决不会主动降低身份去降低自己的圈子。对于这些固定之外的,我们要么漠不关心,要么极度排斥。在思维上更是如此,我们仪仗着自己的经验,仪仗着自己“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的心态,不假思索的排斥与自己脑海里固化形象不同的事物,用过时的思想来评判新的观念,用“定式思维”来判断一切价值观,我们已经忘了理性与思辨,因为“我就知道,它就是这样的,你不用狡辩了。”而最可悲的,是这些高墙并不是任何人给我们强加的,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围起来的,当自认为经验越多的时候,高墙也变得越高,我们都变成了老布鲁克斯,离开高墙,我们无法生活,我们无法适应,于是当我们某天发现失去高墙的时候,我们要么重新回去,要么在身边筑起新的高墙。

老布鲁克斯无法适应高墙外的生活,却又无法重新回到高墙,于是只有结束自己的生命。安迪发现这一点了吗?我不能肯定,因为安迪越狱的主要动力是自己是清白的,更重要的是,肖申克的高墙并不是为安迪而造的,“安迪本不属于这里”。然而布鲁克斯和安迪,终于让瑞德悟到了,瑞德前30年每次都说自己改造好了,是因为他想离开高墙,他并不知道如果真的离开,他也许会和布鲁克斯一样无法适应高墙之外的生活。“什么叫改造好了?”瑞德最后这么问假释官,因为他知道,他已经承认了高墙的存在,“你会变得离不开他”,他知道自己出去后,只会变成第二个布鲁克斯。然而讽刺的是,假释官因为他的这句话,批准了他的假释,让他走出了高墙。对于这一段落,你可以认为是电影的戏剧化,我却认为正是假释官心中的高墙,让他认为瑞德符合了他所定式思维中认可的“改造”,于是让瑞德离开了高墙。

安迪离开监狱,因为他是真正的无辜,他不属于监狱,他不需要用高墙理论来给自己找借口。没有布鲁克斯,瑞德无法发现自己周围的高墙,有了安迪,瑞德才发现原来高墙之外有更广阔的天地。在这里,安迪是冲破高墙的具体形象化,瑞德则将这个意义告诉了观众。

如果没有安迪,瑞德肯定是另一个布鲁克斯,他无法看透自己的高墙,即使是在监狱外,他依然按照高墙的模式在生活(上厕所打报告),就像我前面说的,他在努力在新的环境中给自己筑起新的高墙。然而安迪让他看到了高墙之外,看到了高墙其实是可以突破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心,当我们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高墙并有更大的勇气冲破高墙之后,我们的灵魂才能获得更广阔的自由(这一点也呼应了我们大多数人所认同的电影主题),安迪让瑞德看到了这一点,于是瑞德也“越狱”了,违反假释条例,真正的离开了高墙。

当我们意识到我们周围的高墙,当我们不再去思维定式,当我们多年后不会倚老卖老,当我们无论任何时候都能用思辨的理智来接受新的观念新的思维的时候,高墙才会被冲破。在电影里,典狱长是筑起高墙的人,他要把所有人都永远关在高墙里,按照他的方式来生活。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典狱长(李安语法),在我们周围筑起层层高墙,很遗憾,我们周围并没有安迪,只有靠我们自己,才能突破这层高墙。

安迪和瑞迪走出去了,我们呢?

一家之言,欢迎拍砖
独家发布,转载请注明,媒体请给稿费……

P.S. 就不另开一贴了,我从来没有通过踩《肖申克的救赎》来赞《阿甘正传》,我说过,两部影片都是伟大的电影,只不过我喜欢《阿甘》多一点点而已,将这多一点点的理由说出来,不知道怎么就变成“踩《肖》”了?许多喜欢《肖》的朋友,在影片的主题上领悟的比我深的多,我上面写的,也只是我喜欢《肖》的个人理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视角,大家多交流,也是一种乐趣,同时也能弥补自己观点上的片面(毕竟,我也想看看我在自己定式思维下所想不到的观点,呵呵)。另外,无论是《阿甘》中我所欣赏的正直、坚毅和契而不舍,还是《肖》中表现的自由、冲破高墙和净化心灵,我认为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品质,并不能因为是美国人拍的电影,这些品质就变成了“美国独享的价值输出毒瘤”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9-14
http://www.mtime.com/
去这里参考啊,搜索一个你喜欢的电影,然后拉到下面看影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