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句形容老师对学生默默无闻的培育

如题所述

形容老师对学生默默无闻的培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出自唐朝爱国诗人杜甫,原文: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释义:

这一场雨就好似选好时候,正当春天万物生长之时就随即降临。

细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来到,它默默地滋润万物,没有一点声音。

雨夜中,田野间的小路黑茫茫,只有江中渔船上灯火独自明亮着。

要是早晨起来看看,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杜甫一生高兴的时候不多,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写到诗歌里的更少,大部分情况之下他写的是他的艰难生活和家国之忧,而他少有的两篇经典的写喜悦之情的诗都写在成都草堂之后。当一场春雨到来,他满心喜悦化成了诗句。

这是杜甫笔下最经典的一场雨,在诗人眼中,这场雨被赋予了情感,成了”好“雨。病困长安的杜甫,雨中床前生苔、屋前生鱼的时候他是讨厌雨的;在逃难途中的杜甫,陷于泥泞、纵马不前时他肯定是嫌雨的恶毒的;后来被淋得”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时,他肯定也对雨有十足的厌恶。

但在这一年的春天,他种植的树与竹,他的蔬菜、庄稼都期待雨水的滋润时,春雨恰恰来了。俗话说是“春雨贵如油”,这一场雨,它知道春天时节到了,所以来了。好就好在它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偷偷在夜晚来到,“润”、滋润万物,“细”,不是暴雨,就是细细的滋润,这些字都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

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好在“细”小,好在下得够久。但这还不算完,颈联接着写雨的好,这雨是真的好啊,好就好在他不在白天来讨好你,而是在晚上到来,并且这雨也不是稍下就停,而是要下就一次下个够,下一整夜,天地在一片黑暗之中,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

这首诗描写细腻、动人。诗的情节从概括的叙述到形象的描绘,由耳闻到目睹,自当晚到次晨,结构谨严。用词讲究。颇为难写的夜雨景色,却写得十分耀眼突出,使人从字里行间。呼吸到一股令人喜悦的春天气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21
1、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形容老师对学生默默无闻的培育,潜移默化的熏陶。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全诗如下: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诗的意思是:春雨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默默地滋润大地万物。
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颔联写雨的“发生”,进一步表现雨的“好”。诗人运用拟人化手法描写春雨的动态,又传出了它的润物之神。因为好雨下在夜里,故诗人着重是从“听觉”上去描绘雨景的。雨细而不能骤,随夜色而逐渐隐没。它悄悄而来,默默无声,不为人们所觉察,故称为“潜入夜”。这样不声不响地下的雨,当然是滋润万物的细雨。“细无声”,正好恰当地表现了它的可贵精神。这里的“潜”字和“细”字都用得准确、贴切,前者透露出风很微,后者说明了雨极小。“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第2个回答  2008-09-15
人们常用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句来形容老师对学生默默无闻的培育,潜移默化的熏陶。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12-20
我们可以用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形容老师对自己默默无闻的培育,潜移默化的熏陶;可以用孟郊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可以有王勃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对知己的劝慰。语文老师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启示我们提高习作水平关键是要广泛阅读;音乐老师用“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赞美同学们精彩的演唱;科学老师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希望我们要敢于实验,主动实践
第4个回答  2012-12-15
我们可以用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形容老师对自己默默无闻的培育,潜移默化的熏陶;可以用孟郊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可以有王勃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对知己的劝慰。语文老师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启示我们提高习作水平关键是要广泛阅读;音乐老师用“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赞美同学们精彩的演唱;科学老师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希望我们要敢于实验,主动实践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