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身边有个谋士堪比孔明,关羽若听劝,荆州可保,天下可得,是吗?

如题所述

陈寿评价关羽: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

士大夫一般是指古代官场上的政治参与者,而参与政治是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所以士大夫又往往是文人谋士。

而关羽看不起士大夫,在他们面前很傲慢,所以他身边的谋士很少能得到重用。

就比如今天我们要说的主角——王甫

王甫

他就是关羽账下的一个文人,去过关羽庙的可能会发现,在关羽神像的旁边有一尊小神像,就是王甫,这个人能够在关二爷身旁有立足之地肯定不简单。

王甫,字国山,广汉郡郪县人(今四川三台县),善于议论,并喜好评论人物,以此受到世人的赞美。

东汉兴平、建安年间,王甫效力于割据益州的刘璋,担任州书佐,就是主办文书的佐吏,依此看来,他的确是个文人。

公元214年,刘备夺取益州,王甫随刘璋归降刘备。刘备起用蜀中诸多人才,王甫也被任命为为绵竹令。

在位期间表现出色,不久,王甫就受到刘备的重用,被调赴荆州,任命为荆州议曹从事,相当于参谋,协助关羽镇守荆州。

王甫

王甫在正史中的记载非常之少,不过在《三国演义》中却给关羽出了几个关键性的意见。这些建议的取舍也是关羽最为重要的几次转折点。

其一,建议修建烽火台

王甫察觉到东吴的危险性,建议关羽让其在荆州沿江修建烽火台以加强防守,一旦有敌情,白天放烟,晚上放火,台台相连,这样的话消息传递就会非常迅速。

关羽虽然视东吴如鼠辈,但是为确保荆州万无一失,还是听从了王甫的建议。

其二:王甫给关羽提议,撤换荆州都督

王甫本身善于观察人物,在处理荆州大小事务时,他发现当地有些人对荆州都督潘俊反映不怎么好,给了不少差评。

无风不起浪,几经调查之后发现此人人品确实极差,如果在危机时刻,搞不好就是个反叛之徒,于是王甫把情况上报给关羽,并建议换王累为荆州都督。

但是当时关羽对王累是非常轻视的,觉得他没什么实力,于是也没有理会此事。这件事也给后来的荆州失守做了一个铺垫。

后来果然不出王甫所料,后来孙权拿下荆州后没有将潘俊处死,而是给了他很多好处,潘俊很果断地久反叛到了孙权一方了。

不仅如此,还将蜀国的整个军事布局告诉了孙权,这给后来蜀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关羽

其三:关羽败走麦城,王甫建议走大路撤退

关羽败走麦城,在准备撤出时他将王甫和周仓留下来镇守,临走时王甫还不忘给出建议让关羽在撤时走大路,可关羽在此时认为走大路容易暴露行踪于是走小路。

在这最后一次至关重要的选择上关羽还是选错了,不出王甫所料,这些小路上有着大量伏兵,关羽被擒,不过关羽怎肯投降,这孙权毕竟不是当年的曹操。

无奈之下孙权只好将他们给处死并割下他们的首级给王甫他们看,王甫等人见此情景后十分悲痛,在城中自杀以表忠心。

关羽的自大确实害他不浅,不过现在我们现在去评价关羽的是非功过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

我们只能做出一些假设,假如他是一个善于听从他人意见的人结果会不会不一样,答案是肯定的。

荆州会不会丢我们暂且不说,至少能够全身而退,我们看三国,为蜀汉感到悲剧的不是丢了荆州,而是关羽死了。

如果他能够逃回益州,桃园三兄弟尚在,依然可以东山再起嘛。先前三兄弟一路流离失所不是也挺过来了,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还能相互支持,排忧解难。

而如今,兄弟阵亡,就算称王称帝,享富贵,又有什么意义了,至少是没那么尽兴了。

所以,很多读者表示:看三国,自关羽死后,便不想看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8
不是。关羽手下确实有一个不错的谋士,名叫王甫,此人虽然心思细腻,但是其智谋和孔明相差比较大,关羽听了他的话,荆州可保,但是天下难得。
第2个回答  2020-11-07
是的,他就是马氏五常之中的马良。马良就曾经劝过关羽,不要贸然进攻樊城
第3个回答  2020-11-10
不是的,因为这个结论有点后知后觉了,事情没有发生的时候关羽也不知道荆州可保,而且关羽的性格比较固执,未必会听其他谋士的建议。
第4个回答  2022-10-25
三国67、73章:荆州是诸葛建议刘备送吴换出兵合肥救汉中,他们还破坏吴蜀联盟促成吴魏联盟逼关打襄阳,关拒婚辱吴是背黑锅。

三国67章:为求吴出兵合肥救汉中把荆州送东吴。出兵前送江夏长沙桂阳3郡,承诺夺回汉中再送关羽住南郡零陵2郡。送荆州救汉中,因汉中对蜀国军事更重要
73章:夺汉中后诸刘反悔骗吴,没让关移防汉中无法把南郡零陵送吴。魏利用吴被骗拉拢吴结盟,吴投魏前曾以和亲试探关羽,关不能明说领导反悔,只能拒绝和亲辱骂吴使的办法承担破坏蜀吴联盟责任。
听魏吴联盟诸葛判断打下荆州省会襄阳魏吴胆寒联盟自然瓦解,要刘备两道王旨升关羽荆州总督,集中荆州所有兵力主动打襄阳。刘封等上庸三郡也属荆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