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力透纸背,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如题所述

与“力透纸背”相关的历史人物有颜真卿和陆游。

一、颜真卿

1、出处

唐代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书法用笔锋的话,能够使笔锋透到纸张背面,这才是极致的成功)

2、相关介绍

颜真卿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还与怀素一起探讨书法。有一次他向张旭请教书法用笔的道理,张旭说:“书法,就像用尖锐的东西在沙子上画画一样,不需要笔锋时,就要懂得隐藏,需要笔锋时,就要有力,能够使笔锋透到纸张背面。”

于是,颜真卿得其精髓,加上他对二王、褚遂良等书法都进行深入研究,吸取其长处,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颜真卿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二、陆游

1、出处

清代赵翼《瓯北诗千方百计·陆放翁诗》卷六:“(陆游诗)意在笔先,力透纸背。”(陆游的诗下笔之前意义就已经出来了,立意深刻)

2、相关介绍

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他的诗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46岁入蜀以前,偏于文字形式;入蜀到64岁罢官东归,诗风大变,由早年专以“藻绘”为工变为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晚年蛰居故乡山阴后,诗风表现出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

三、力透纸背[lì tòu zhǐ bèi] 的释义

力透纸背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指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扩展资料

与“力透纸背”相近的“入木三分”的典故

一、释义

入木三分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rù mù sān fēn,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

二、出处

出处:唐朝·张怀瓘《书断·王羲之》:“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东晋明帝有一次要到京都建康北郊覆舟山祭祀土地神,让王羲之把祭文写在木制祝板上,再派人雕刻。刻者把木头剔去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墨迹竟渗进木板深处,直到剔去三分厚才见白底!刻者惊叹其笔力雄劲:“竟入木三分!”)

三、典故

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后“入木三分”成为成语,比喻书法功力好或分析问题透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力透纸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入木三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9
成语故事:力透纸背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少年时曾拜张旭为师。有一次他向张旭请教书法用笔的道理,张旭说:「曾经听褚遂良说过,用笔要像印泥画沙一样。当时一直无法悟得其中的道理。后来在一个岛上,有一个布满沙土的地方,因为平坦乾净,让人看了,心里就感到愉悦,想要拿起笔来书写。於是用锐利的锥子在沙地上画出劲拔峻险的形状,也因此领悟了其中用笔的道理。书法用笔,要像用尖锐的东西在沙上作画一样,有时要隐藏笔锋,显现出深沉的感觉;当必须使用笔锋时,就要遒劲有力,让运笔的力量穿透到纸的另一面。

如果可以达到同时呈现这两种笔法的境界,自然可以说是相当的成功了。楷书与草书的运笔,如果能完全和画沙的道理一样,就能够流传久远,达到与古人相同的水准。」后来「力透纸背」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人的书法遒劲有力。亦用来形容文章立意深刻有力。
第2个回答  2019-11-18
何谓“入木三分、力透纸背” 毛笔书法 “入木三分”,源于王羲之的传说,据唐代张怀瑾{书断》载:“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力透纸背”,见《颜真卿述张长史十二笔意》:“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又唐代韦续《墨薮》:“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矣。”后来遂成了两个带夸张性的成语,都形容书法笔力的强健。
第3个回答  2019-09-29
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清·赵翼《瓯北诗千方百计·陆放翁诗》卷六:“(陆游诗)意在笔先,力透纸背。”
第4个回答  2019-09-29
出 处 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所以说并无主人公,只是颜真卿对张旭说的如何练好书法的方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