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是怎么成功创造了“柳体”?

如题所述

柳公权书学上的成功,决非一蹴而就,他24岁时已书碑《河东节度李说碑》;此碑由郑儋撰文,但或可想象其为年少妍华之书。

820年,43岁时柳公权书《左常侍薛苹碑》;824年,柳公权47岁时书《大觉禅师塔铭》等。虽然这些书迹都已不存,但可以看到他20多岁时的书艺已为社会重视,否则是不会被这些权贵所青睐的。

柳公权在50岁以前的作品,后来只有《洛神赋十三行跋》、《金刚经刻石》可睹风采。从中可见其学锤繇、王羲之的书体,仿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陆柬之的体态。

柳公权50岁以后的作品,据《金石录》记载,有:《涅槃和尚碑》、《李晟碑》、《王播碑》、《将作监韦文恪墓志》、《太清宫钟铭》、《升玄刘先生碑》、《大唐回元观钟楼铭》、《赠太尉王智兴碑》等。

柳公权50岁以后,只有《李晟碑》、《大唐回元观钟楼铭》以及墨迹《送梨帖跋语》,可见其楷书概貌,虽能看到又有进境,但尚未大成。

60岁以后的10年中,柳公权的书法进入鼎盛时期,如丽日当空。随着他阅历的增加,笔力变得更加浑厚,他60岁之后的作品中,文献中记载有《冯宿碑》、《检校金部郎中崔稹碑》、《淮南监军韦元素碑》、《义阳郡王苻磷碑》等将近20通碑,而以《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为柳体的典型,声名最为卓著。

《神策军碑》时柳体已大成。它一变中唐肥腴之风,用笔骨力深注,爽利快健,以方为主,济之以圆,且在蹲锋与铺毫之间显示瘦硬劲挺之线条,这便是“柳骨”。

“柳体”在笔画之间已有自家面目,横之长者瘦挺舒展,横之短者粗壮有力;竖画较之横画为粗,以为主笔,求其变化;其撇,长者轻,而短者重;其捺必重,显示矫健力度;其钩、踢、挑必顿后回锋迅出。柳体在结字上,也似颜真卿书正面示人,左右较均衡,但纵长取势,且中密外疏。

在整体书风上,柳体如“辕门列兵,森然环卫”。柳体法度森严,面目又变颜体之肥,而为清劲挺拔,瘦硬通神,在唐晚期以一种新的书体及其劲媚之美引起了人们对柳体的赞赏。

70岁以后的10年中,柳公权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此阶段书碑记载很多,据历史所载,柳公权在70岁时书写《商于新驿记》、《山南西道节度使王起碑》等,71岁书有《牛僧孺碑》、《太子太傅刘沔碑》,73岁书《普光王寺碑》等近10通。

从以上这些碑中,可以看到柳公权似乎想继《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淋漓尽致地表露柳体之后,再辟一新的境界。欲以淡拙渗透笔法,以平易渗透结体,以古雅渗透气韵。因此中期那种刀切钢铸般的用笔就有所收,抛筋露骨的结体有所隐,森严峻峭的风棱有所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