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诊断病人时候用的听诊器,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如题所述

听诊器大家都熟悉,这是医生身份的标志性物品。小的时候看医生,感觉脖子上挂个听诊器的医生帅呆了。可是你知道医生用听诊器到底在听什么吗?而且近些年,长期把听诊器挂在脖子上的医生似乎越来越少了,难道随着技术的发展,听诊器要被淘汰了?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发明于1816年。当时法国巴黎内克尔总医院医生雷奈克正为一位年轻的女患者而困扰——这位患者由于她体形肥胖,以手敲诊或触诊起不了多大作用,而把耳朵贴到其胸口做诊断又不被风俗允许。雷奈克医生忽然想到了儿童用木杆传递声音的游戏。于是用纸卷成圆筒放到病人的胸壁上,结果清晰地听到了心脏运动的声音。

雷奈克医生回家后,马上找人专门制作了一根长约30厘米的空心木管,可以从中间分为两段,有螺纹可以旋转连接,这就是第一个听诊器。因为这种听诊器样子像笛子,所以又被称为“医生的笛子”。此后,听诊器也开始成为诊断胸部疾病的一种重要工具。


心脏的听诊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这几个方面:


    心率。也就是每分钟心跳的次数。

    心律。心脏跳动的节律是否整齐。如果有心脏早搏、房颤都可以被发现。但是听诊不能判断是哪种类型的早搏,还得依靠心电图来确诊。

    心音。正常人一般可以听到收缩期的第一心音和舒张期的第二心音。当心音发生强度、性质改变、出现心音分裂等,都提示可能有病变发生,应该做进一步的检查。

    额外心音。是正常第一、第二心音之外的病理性附加心音。根据出现的时间、性质、又提示可能有不同的疾病。

    心脏杂音。常常提示血流加速、心脏瓣膜口狭窄、瓣膜关闭不全、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心脏乳头肌腱索断裂等心脏结构异常。也需要进一步检查来确诊。

    有些患者不管得什么病都希望医生给听一听,其实他们不了解,听诊必须结合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其它体征等情况综合来判断病情,有时候做其它的检查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心脏和肺部也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够听诊出来。比如冠心病、心肌缺血,听诊心脏就不一定有异常。肺部如果炎症比较轻微,或者长了一个肿瘤,也是不大可能听到异常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11
中医的望闻问切不说了,西医也有四诊,视触叩听。其中听诊最重要的工具就是听诊器。
听诊器由法国医生雷纳克于1816年创造,于1819年公布。听诊器是医生检查病人、诊断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听诊器自从被应用于临床以来,外形及传音方式有不断的改进,但其基本结构变化不大,主要由拾音部分(胸件),传导部分(胶管)及听音部分(耳件)组成。
听诊器前端是一个面积较大的膜腔,体内声波鼓动膜腔后,听诊器内的密闭气体随之震动,而塞入耳朵的一端,由于腔道细窄,气体震动幅度就比前端大很多,由此放大了患者体内的声波震动。 但它并没有改变频率。.
第2个回答  2019-08-12
听诊器的原理就是物质间振动传导参与了听诊器中的铝膜,而单非空气,改变了声音的频率、波长,达到了人耳“舒适”的范围,同时遮蔽了其它声音,“听”得更清楚。 人听到声音的原因是所谓“声音”就是物质间相互振动传导例如空气振动人耳中鼓膜等,转化为脑电流,人就“听”到了声音。其中人耳朵能感受的振动频率为20-20KHZ。
人对声音的感受标准还有一个是音量,和波长有关,正常人听觉的强度范围为0dB—140dB。
换句话说:音频范围内声音太响太弱都听不到,音量范围内音频太小(低频波)或太大(高频波)也听不到。
人能听到声音还和环境有关,人耳有屏蔽效应,就是强声可以遮盖弱声。
人体内部的声音如心跳声、肠鸣音、湿罗音等甚至血液流动的声音不大能让人“听”到的原因是音频过低或音量太小了,或被嘈杂环境遮蔽掉了。
第3个回答  2019-08-11
听诊器的原理就是物质间振动传导参与了听诊器中的铝膜,而单非空气,改变了声音的频率、波长,达到了人耳“舒适”的范围,同时遮蔽了其它声音,“听”得更清楚。 人听到声音的原因是所谓“声音”就是物质间相互振动传导例如空气振动人耳中鼓膜等,转化为脑电流,人就“听”到了声音。其中人耳朵能感受的振动频率为20-20KHZ。
第4个回答  2019-08-12
这个很简单啊,听诊器里面有两个震动片,人体器官震动时发出的声音,通过听诊器的传送,直接将声音传送到医生的耳朵里。说白了就是利用声音在固体中的传送来实现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