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师如何走出初中作文教学误区

如题所述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语文教学大纲》把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论文文等常用的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健康、内容充实、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言通顺。作为作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是,现在作文教学情况是令人担忧的。2700多的中小学语文课课时,仍然造成大批语句不通,错别字连篇的学生,而几乎所有写作成功的人,都不承认于作文教学;学生一到上作文课便于工作无精打彩、忧心忡忡、哀声叹气;部分被认为学生的优秀作文,满篇“云雾”“花草”“青春”“悸动”等词语。感情虚浮,华而不实,淡而无味,……上述作文教学广种薄收的现实,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学生作文华而不实的情况,使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深深感到:我们的作文教学走入了误区,,这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紧迫任务。从教几年来,我一直在思索着,也准备奋力探索。下面就我的一点肤浅的认识和简单作法作简单汇报,以求同行指正。
一、激发兴趣,培养感情。
兴趣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客体的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是一个人倾向于注意认识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满怀兴趣地学习,钻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弥补智能的不足。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可塑性很大,他们能够满腔热情地干某件事,也会对这件事置若罔闻,甚至深恶痛绝。写作也是如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多变的心理特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培养他们对写作的良好情感。
剖析典型事例,使学生认识写作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中学生朝气蓬勃,充满着无限生机和活力,他们对未来的着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在他们心目中,往往有许多崇拜的人物。有的崇拜英雄,有的崇拜伟人;有的崇拜科学家;有的崇拜作家,有的崇拜明星,影星……他们对所崇拜的人物心驰神往,并自学不自学地把感情与兴趣注入到学习、生活之中,模仿他们的行为,寻找成功的轨迹,并希望自已有朝一日如所崇拜的人一样有成就。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我在作文教学中,查找有关资料,对学生剖析了这些人物的成名成就的关系、原因。并着重讲了他们成才与作文或多或少的关系,如毛泽东,他的诗气势磅礴,雄浑壮丽,其文简洁明了、生动活泼,并以诗文为号武器,鼓舞人民,痛斥敌人,创一世伟业,颂风流人物。又如苏步青、苏氏定理的确定无不得益于较强的写作能力。这样,就使学生在看到名人头上光环的同时,也看到了他们成功与作文的联系,让学生明白写作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
让每个学生获得作文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某件事的成功往往会促使人更加仑心于该事。学生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文写了一篇又一篇,分数还是那么一点点,觉得写好作文太难了,就越写不好作文,产生了心理上的恶性循环。要打破这个非正常的循环系统,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促使学生获得成功,让他们享受互弹精竭虑后的微笑和幸福。我在作文教学中,把学生的作文分成A、B、C、D四个等级,按不同等级进行评分,并鼓励他们升级。到初三毕业,基本上消除C、D两级,在批改中,按不同要求重点批改,有时以选材为标准,有时以立意为标准,有时以语言书写为标准。凡是在该项达到一定水平的都打上相应分数,其它一概不管,同时,在写评语时,多写鼓励性的文字,如“语言清新活泼”“构思巧妙,如能把字写得工整一点,便于工作是一篇优秀习作”。等等。总之,要便于工作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教师下水,诱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中学生的内心,充满好奇好胜,他们对有能力的教师相当信任,教师的下水作文,怡好能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诱发他们写作的热情,我在作文教学中,有时让学生命题,师生共同作文,并进行评议,教师的文章往往能得到学生的肯定,在良好的气氛中写作学生情绪高涨,往往能写出一些较好的文章,有的同学把我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收集起来,贴到自已最心爱的本子中去,有的学生试着向报刊投稿,居然也有变成铅字的。
二、引进“活水”,积累素材。
朱熹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有水,先得有源,要有清水,就必须要有活水。中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学的中学生,生活面狭小,见识不多,在升学率的指挥棒下,更无暇在课外进行广泛阅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是很难得到“活水”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饮”。更何况不是巧妇?面对现实,我们语文教师因在改可能的条件下,为学生引进“活水”,指导他们积累生活,积累素材,开拓视野。
教会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一切艺术来源于生活,学生的写作更需要生活,中学生的生活范围有限,学校生活占了很大比例。然而,社会在变革,时代在前进,祖国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蒸蒸日上。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走出繁重的作业,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去,让他们倾听到时代跳动的脉搏,现实性出具有时代气息的优秀文章。我带领学生走向工厂,让他们在隆隆的机器声中感到时代改革的节奏,我带领学生走在希望的田野上,让他们在汗流夹背的劳累中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丰收的喜悦,我带领学生登山远眺,游览名胜,使他们领略到祖国的壮丽山河,灿烂的文明。
利用现有课文,丰富写作内容。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从写作角度来看,只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艺术特色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利用现有教材,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合理地延伸现有课文。我让学生仿写,续写、扩写、缩写课文,充实学生的思维空间。如仿《藤野先生》,写《我的老师》《我的爸爸》;续写《孔乙已》《小桔灯》,扩写《卖油翁》《曹刿论战》……,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写作内容,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进行日记训练,开拓学生的练笔空间,多角度,多层次的积累写作素材。日记是一种既简单又实用的练笔方式,许多写作有成就的人,都得益于日记,从日记中往往能找到有关材料,我从教以来,一直注意学生的日记写作,几年来,我越来越感觉到写日记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帮助很大,我标学生每天写300字以上的日记,绝大多数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能完成任务,养成了写日记的良好习惯。为了积累素材,我让学生写系列日记。如《家庭生活系列》《美丽的家乡》《校园风景线系列》等等。学生写作文时翻翻日记,往往会找到有关材料,获得灵感。
三、挖掘潜力,提高效率。
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旺盛时期,知识和能力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如根据中学生的特点,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潜能是可以有效地发挥的。有人说,文章是逼出来的,确实有道理,我以为,除了逼以外,还应说“激”。逼是一种外驱动力,激是一种内驱动力,学生在内外两种驱力的共同作用下,就能发挥自已的写作潜能,提高写作水平。
在作文指导时,唤起学生萌动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许多作家的作品都是强烈冲动下一气呵成的。如郭沫若的《地球,我的母亲》是“突然 到时兴的袭击”时写成的;鲁迅“怒向刀丛觅小诗”,写了许多匕首、投枪式的杂文、诗篇。中学生缺乏社会感知能力与分析能力,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如写说明文《橡皮和铅笔》,我们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代表橡皮,一组代表铅笔,让他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便于工作他们在激烈的辩论中培养思维能力,教师稍加指点,学生便于工作能得心应手,从容成文。写《石壁湖》我带着学生披着彩霞上大坝,远眺近观,指指点点,学生便能容写得较好一点,因为他们确实受到石壁湖的秀美,激发了强烈的写作冲动,我还组织成立了东白山文学社,对写作好的重点指导,使他们既有荣誉感又有使命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东白山文学社成立以来,培养了一大批写作尖子,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在写作过程中,强调快速。改革的时代只有高节奏,高速率切入生活,才能合着时代的节拍前进,学生写作也应该讲求快速。同一篇作文,要求学生寅两节课,学生也只能勉强完成,如果要求在半小时内完成,学生也能写好文章,两者相比,显然,后者效率高,我规定学生必须在十分钟内完成300字短文,在半小时内完成600字作文,经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基本上达到了规定要求。由此可见,学生的写作速度有很大的弹性,加大压力,就会增加弹力度,提高作文效率。
在批改作文时,提倡“精”字。根据作文教学的有序性和规范性,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力求精批精改,对不同层次的同学确立相应的评分等级,并抓住训练点,重点批改。批改过的每一篇文章,都要批得精当,改到要害,绝不能马虎了事。如近几年来,我一直接受初三班语文教学,刚接受时,许多同学没有撞完成作文的习惯错别字较多,书写糊涂,我就把每一个学生的错别字,全部找出来,让学生自已评论,集体订正,还抽课外辅导时间,辅导学生练字,要求他们工工整整地写好每一个字,严格的批改,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语文教师只要根据现有的教学环境,不断学习教学理论,提高自身素养,遵循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勤奋工作,一定能突破困境,走出误区,出成效,结硕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