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樵问对》全文及译文是什么?

如题所述

《渔樵问对》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全文如下: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樵声唯我独,路入溪头趁诸云。

落花风起正清晓,惊破梦魂归故园。

译文:

在渔船上随水流赏山春,两岸桃花夹道相映。

坐着欣赏红树不知远近,走过青溪看不到行人。

山口樵人唯有我独自,踏上溪头趁着云行走。

落花随风起,正是清晨,忽然惊醒梦魂回故园。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渔船上游览山水之间的情景,山口间传来樵人的歌声,溪头隐约有云雾飘渺。诗人感叹自然景色的美丽,体悟人生的无常和归宿,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辛苦码字不易,如果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请及时采纳,谢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2-12

原文:

渔者垂钓于伊水之上。樵者过之,弛担息肩,坐于磐石之上,而问于渔者。

曰:“鱼可钩取乎?”

曰:“然。”

曰:“钩非饵可乎?”

曰:“否。”

曰:“非钩也,饵也。鱼利食而见害,人利鱼而蒙利,其利同也,其害异也。敢问何故?”

渔者曰:“子樵者也,与吾异治,安得侵吾事乎?然亦可以为子试言之。彼之利,犹此之利也;彼之害,亦犹此之害也。子知其小,未知其大。鱼之利食,吾亦利乎食也;鱼之害食,吾亦害乎食也。子知鱼终日得食为利,又安知鱼终日不得食为害?如是,则食之害也重,而钩之害也轻。

子知吾终日得鱼为利,又安知吾终日不得鱼不为害也?如是,则吾之害也重,鱼之害也轻。以鱼之一身,当人之食,是鱼之害多矣;以人之一身,当鱼之一食,则人之害亦多矣。

又安知钓乎大江大海,则无易地之患焉?鱼利乎水,人利乎陆,水与陆异,其利一也;鱼害乎饵,人害乎财,饵与财异,其害一也。又何必分乎彼此哉!子之言,体也,独不知用尔。”

翻译:

渔者垂钓于伊水之边。有一樵者路过,放下柴担休息,坐在大石头上,问鱼者:“能钓到鱼吗?”

答:“能。”

问:“鱼钩上不放鱼饵能钓到吗?”

答:“不能。”

问:“钓到鱼不是鱼钩而是鱼饵,可见鱼因吃食而受害,人因吃鱼而受利,都是因吃其利一样,而结果不一样。请问这是为什么?”

渔者说:“你是打柴的,与我工作不一样,又怎么能知道我的事呢?然而我可以给你解释一下。鱼的利和我的利是一样的,鱼的害和我的害也是一样的。你只知其一,未知其二。

鱼受利于食,我也受利于食,鱼受害于食,我也受害于食。你只知鱼终日有食吃而为利,又怎知鱼若终日无食吃而为害呢?如此,食物的害处太重了,而钓鱼的害处却轻了。你只知我终日钓到鱼而为利,又怎知我若终日钓不到鱼而为害呢?如此,我受到害太重了,而鱼受到的害却轻了。

若以鱼为本,人吃了鱼,则鱼受到了伤害;若以人为本,以鱼为食,人无食吃则人受到了伤害。更何况在大江大海里钓鱼,又是多么的危险?

鱼生活在水里,人生活在陆地,水与陆地不同,其利益一样。鱼受害于饵,人受害于财,饵与财不同,其害处一样,又何必分彼此呢!你说的,只是事物的本质,而不知事物的变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6-24
《渔樵问对》全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
樵者问渔者:“子以何为食?”
渔者曰:“鱼也。”
樵者曰:“子不以鱼为食,而以鱼为味乎?”
渔者曰:“命也,味能由命也。”
樵者曰:“子不以鱼为味,而以鱼为美乎?”
渔者曰:“名也,名能由名也。”
樵者曰:“子不以鱼为美,而以鱼为乐乎?”
渔者曰:“乐也,乐能由我哉!”
樵者曰:“子不以鱼为乐,而以鱼为隐乎?”
渔者曰:“性也,性各有所明也。”
樵者曰:“子不以鱼为隐,而以鱼为逸乎?”
渔者曰:“逸能由我乎?”
樵者曰:“子不以鱼为逸,而以鱼为放乎?”
渔者曰:“放有由也,而况不放乎?”
樵者问:“子以何为放?”
渔者曰:“大浸稽天,大风扬土,大冲发山,大震撼地,而我皆以时冒险为之,放乎此而已矣。”
译文:
打柴人问钓鱼人:“您觉得您吃什么东西呢?”
钓鱼人回答说:“我吃鱼。”
打柴人问:“您不认为鱼是食物,而是味道吗?”
钓鱼人回答说:“命运啊,味道能够由命运决定啊。”
打柴人问:“您不认为鱼是味道,而是美食吗?”
钓鱼人回答说:“名声啊,名声能够由名声决定啊。”
打柴人问:“您不认为鱼是美食,而是乐趣吗?”
钓鱼人回答说:“快乐啊,快乐能够由我掌控啊!”
打柴人问:“您不认为鱼是乐趣,而是隐逸吗?”
钓鱼人回答说:“本性啊,本性各有所明啊。”
打柴人问:“您不认为鱼是隐逸,而是逍遥吗?”
钓鱼人回答说:“逍遥能够由我吗?”
打柴人问:“您不认为鱼是逍遥,而是自由吗?”
钓鱼人回答说:“自由有由啊,而何况不自由呢?”
打柴人问:“您觉得您怎么获得自由呢?”
钓鱼人回答说:“大水稽天,大风扬土,大冲发山,大震撼地,而我皆以时冒险为之,放乎此而已矣。”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