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对后来文字发展的影响

如题所述

甲骨文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最成体系的文字,具有重要价值和重大意义。甲骨文都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因之而得名。
经专家考证,甲骨文最初是用来占卜记事的。在安阳小屯村,曾出土了一大批龙骨。据专家介绍,这些龙骨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什么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例如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未来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打仗能不能胜利,以至于做梦、生育、疾病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
从甲骨文发现至今,已收集约十五万片有字甲骨,其中单篇文章最长者达百余字。并且在这约15万片的有字甲骨中,竟然含有4500多个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识别的约有1500多字,由此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另外,这些文字记载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已经掌握的单字看,其已经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方法。
从文字的构造来看,后人所谓的“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和转注这六种构成文字的原则,在甲骨文中都已具备,但更多的还是象形、会意、形声和假借四种。
  
  象形字。都是把具体事物经过省易画出来的,例如:(犬)、(豕)之类,是象动物的躯体;(木)、(禾)之类,是象植物的枝干;⊙(日)、(月)之类,是取于天象;(土)、(田)之类,是取于地理;(人)、(女)之类,是象人形;(戈)、(鼎)、(塘)之类,是描绘武器、用具和建筑等。
  
  会意字,实际上是种“象意”字,例如(即)字,左边象食具“”,右边象“人”,人靠近吃饭,所以“即”有“就”的意思。又如(既),右边的人把头调过去,表示已经吃罢了饭,所以“既”有“已经”的意思。
  
  形声字是拚凑几个象形字、会意字而构成把一种字作“形符”代表意义,把另一种字作“声符”代表声音。例如,(盂)字,下为意,上为音。(祀)字,左为意,右为音。
  
  假借字,是借用象形字的声,来表示同音的其他事物动作的符号。但是,既经借用之后,则原字的形状就失去了意义,而变成一种同音的代替字。例如,羽毛的“羽”借为“翌”(即明天)而字形仍作“羽”;凤凰的“凤”借为“风”,字形仍作“凤”。
  
  从目前的甲骨文字看来,在早期即武丁前后的字中,象形字还比较多,到了晚期即帝乙、帝辛时期,象形字就逐渐少而形声字增多,许多字的字形已基本定形。因此可以说,甲骨文字已经是一种有严密规律的文字系统。
  
  在甲骨文中除了极少数的大字是先用毛笔写好再用刀刻外,一般的都是用专门的青铜刀直接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由于这些材料都是比较坚硬的,刻起来往往是直线条,所以绝大多数字形就成为方块形或长方形。这种独特民族文化艺术,一直保存到今天。甲骨文中有“册”字,象竹简汇集之形。商代既然有笔又有简册,可知当时已有写在简册上的文书。现在荟聚上古文浩的《尚书》中,说是商朝遗文的有五篇,其中比较可信为真正出自商人之手的是《盘庚》三篇。周人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多土》),应该是可信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4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