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文字中含有中文汉字,意思与汉字一样?

如题所述

因为日本最初并没有文字,而日本文字的创制过程又受到了汉文化很深的影响。比如万叶假名,就是拿汉字来对应日语中的发音,实际上是拿汉字来做表音符号。所以,日文中的汉字和汉语中本来的意思没什么关系。

日语文字是借助中国汉字改造而成的,日本接触中国汉字的途径很多,最早是中国僧侣带着经书去到日本,把中国文字留在日本的,这些文字的引进,不仅组成了日本文字的主要骨架,也完善了日语的发音,很多日本字的发音都是根据中国僧人的发音而造的。

唐宋时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巅峰,大批量遣唐使造访,所以现在日语的很多发音还带有唐音和宋音。后来日本明治维新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中国却慢慢衰败落后,日本就想摆脱中国文字的束缚,纯粹用假名和罗马音组成母语,但是最后为了保全历史文化,日本人还是决定保留中文成分。

日语中的中文字,很多都已经改变了原本的意思,比如说主人二字,对应的日语意思就是丈夫,手纸就是信,娘是女儿的意思等等,但是中国汉字对日本母语的影响之大,是没有人可以否认的。

扩展资料:

日文汉字发展沿革

汉字传入日本后,不仅成为公家用以记录史实,且为一般学者用以著作写书,而成为当时日本唯一的正式文字。

日本自海禁开放与欧美交通往来后,日本语言中复混有许多外来语(日人称为「舶来语」),彼自由民权论大师福泽谕吉亦在1873年发表「文字之教」一文,主张不用生僻的汉字把常用汉字限制为两三千字,为政府当局所采用。

迨及昭和五年(1930年)前后时,富有急进的教育家高唱「禁用汉文,废止汉字」,日本政府接受此建议,规定在国民义务教育期间的教育汉字为八百五十字。

日本政府发表「常用汉字表」,规定常用汉字1850字,但日本的国语审议会后来又建议改为常用汉字1945字,由此可见汉字目前在日本还有其根深蒂固的力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日文汉字

百度百科——日本文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2-14

因为日本古代有语言而无文字。后来汉字传入日本,虽然具体时间有争议,但史籍之记载汉字汉学之正式传入日本,当为应神天皇之世,即公元 248 年,王仁从百济东渡日本,献论语十卷及千字文一卷,这是汉字汉学传入日本的开始。后来一套称为「汉文」的书写系统开始得以发展。汉文主要是中文文章插入日语独有的助词,让日语使用者可以依从日语的语法去阅读汉字写成的文章。

自汉字输入日本后,历经岁月,到了八世纪中叶,日人始用汉字楷书的偏字,造成片假名,又用汉字草书的偏旁造为平假名,作为注汉字音,及标注日本语音之用。二战时期,日本文部大臣平生釟三郎在帝国议会贵族院表示要废除汉字,但这一论说引起贵族不满,最后不了了之。

1946年日本政府进行了一次汉字改革,规定了1850个《当用汉字表》。当用即“当前使用”或“应当使用”之意。这1850个之外的汉字不再使用,改以假名表记,或是用同音、同义字代替,并颁行简化的新字体。於是产生以下情况: 残骸→残がい,附近→付近。

目前,日本尚未废除汉字,但是新增词语中用汉字书写的汉字词比例下降,用假名书写的外来语比例增多,这等於间接减少了汉字的使用。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日本最早的文字是“绳文”,并没有汉字。
但是,隋唐时期,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所以,吸收了大量的中国汉字(古代繁体汉字)。
并且从中国汉字的草书和偏旁中,衍生出了日本的文字符号“假名”。
假名,即使日本文字,又是日文的“拼音符号”。

所以,现在的日文是由从中国传入的汉字,加上日本人从汉字中改造出来的“假名”而形成的。
日文的语法,则是受到了“古代朝鲜”的影响。 从语法上看,日语和韩语更加接近。

所以,现在日文中的汉字的意思,多数和古汉语中汉字的意思相同。

比如:日语中,推门的推,用“押”。 这个“押”字,古汉语中就是向前“推”的意思。
日语中,拉门的拉,用“引”。 这个“引”字,古汉语中就有往回“拉”的意思。
还有日语中“车站”叫做“驿”, 这和古汉语中的“驿站”的意思很接近。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9-17
一般我们说日文、中文什么的,“文”可以理解成语言、文字
日语汉语的,语也可以理解成语言文字
严格来说,首先要区分“语言”和“文字”:
日语韩语一般认为是属于阿尔泰语系,典型语序:主+宾+谓;(我)饭+吃。黏着语,各成分有语法变化。类似于英语的过去式加ed进行时加ing什么的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语序:主谓宾;(我)吃+饭。分析语,各成分无语法变化,过去式。进行时基本靠上下文和状语、虚词表示
越南语:分析语,主谓宾,但是修饰成分后置,比如越viet南nam;其实他想说的是南越

所以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不存在日文是汉语发展的云云,至多是发展过程中受中华文化的影响。
对于文字,即书写方式,统一语言有不同的书写方式,比如以前蒙古用梵语系文字书写,后来自创蒙文竖着写,外蒙古采用俄罗斯通用的基里尔字母书学;巴基斯坦的乌尔都语用阿拉伯字母写,而印度的采用梵语系字母写等。说明同一种语言可以由不同的书写系统来表述。

古代日韩越均部分采用汉字书写(实意词),但是语序、语法变化(语法词)等不能由汉字来表述。再举个简单的例子,wo shi zhongguoren;这是标准汉语用拉丁字母来表示,基本能看懂,但是丢失了声调等信息。采用汉字书写日韩语存在类似的问题,引进的外来书写体系不一定能满足本族的语言,于是日本后来在汉字楷体,草书基础上发展了假名文字,作为注音和语法标记,朝鲜发明了彦文做注音和语法标记。但基本上大部分“实词”(名动形数量代)还是使用汉字书写,部分采用汉字古音,少数基本词汇使用本族语音发音。
随着近百年中华文明的衰落,日韩越均逐步限制了汉字的使用,朝鲜越南等基本完全摒弃了汉字的日常使用。但是在一些重要文件里,比如宪法,还是能看到汉字。
其实当年汉语的拉丁字母拼音也是汉语准备去象形文字,准备过渡到音速文字的一个尝试,当然后来随着计算机的兴起而没有继续进行了。

日语里汉字保留的相对较多,大多词汇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交集、相同的地方,但是也有很多不一样的。比如“娘”,取谚语“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之姑娘之意,而非现代汉语的mother;手纸,指写信的信纸,非toilet paper。
其实别说日语,就算台湾的汉语,跟大陆相对隔绝了这么久,有些词语的意思都变了不少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8-12-15
简单点说,日语里的汉字就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后来日本人也自造了一些汉字。有些中文词也一并传过去使用了;有些词日本原来就有,但会给它配上意思相近的汉字。
有意思的是,后来日本因为发展,用汉字创造了很多汉字词汇,尤其科技、经济方面的词,中文又从日语里把这些引用过来。例如:版画、半径、半旗、饱和、保险、保障、备品、背景、必要、编制、变压器。
所以,一般在日语里看到的汉字跟中文汉字意思差不多,但有些意思还是差很远,比如“手纸”在日语里是信的意思;“汽车”是火车的意思等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