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探测散列法

设哈希表维14,哈希函数时H(key)=key%11,表中已有数据的关键字维15,38,61,84共四个,现要将关键字维49的结点加到表中,用二次探测再散列法解决冲突,则放入的位置是:
A、8 B、3 C、5 D、9

二次再散列法是指第一次散列产生哈希地址冲突,为了解决冲突,采用另外的散列函数或者对冲突结果进行处理的方法。

散列函数的选择有两条标准:简单和均匀。

简单指散列函数的计算简单快速;

均匀指对于关键字集合中的任一关键字,散列函数能以等概率将其映射到表空间的任何一个位置上。也就是说,散列函数能将子集K随机均匀地分布在表的地址集{0,1,…,m-1}上,以使冲突最小化。

扩展资料:

设所有可能出现的关键字集合记为U(简称全集)。实际发生(即实际存储)的关键字集合记为K(|K|比|U|小得多)。

散列方法是使用函数h将U映射到表T[0..m-1]的下标上(m=O(|U|))。这样以U中关键字为自变量,以h为函数的运算结果就是相应结点的存储地址。从而达到在O(1)时间内就可完成查找。

其中:

① h:U→{0,1,2,…,m-1} ,通常称h为散列函数(Hash Function)。散列函数h的作用是压缩待处理的下标范围,使待处理的|U|个值减少到m个值,从而降低空间开销。

② T为散列表(Hash Table)。

③ h(Ki)(Ki∈U)是关键字为Ki结点存储地址(亦称散列值或散列地址)。

④ 将结点按其关键字的散列地址存储到散列表中的过程称为散列(Hashing)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次探测散列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15,38,61,84除11的余数分别为4,5,6,7,没有重复,因此分别就放在这4个下标
49除11的余数为5,发生冲突,因为是二次探测,所以接下来分别探测+1, -1, +4, -4, +9, -9...
显然5 + 1, 5 - 1的位置都有冲突,5 + 4的位置没有冲突
所以最后放入的位置是9,也就是答案D追问

感谢万分、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2-22
二次再散列法是指第一次散列产生哈希地址冲突,为了解决冲突,采用另外的散列函数或者对冲突结果进行处理的方法。

散列函数的选择有两条标准:简单和均匀。

简单指散列函数的计算简单快速;

均匀指对于关键字集合中的任一关键字,散列函数能以等概率将其映射到表空间的任何一个位置上。也就是说,散列函数能将子集K随机均匀地分布在表的地址集{0,1,…,m-1}上,以使冲突最小化。

扩展资料:

设所有可能出现的关键字集合记为U(简称全集)。实际发生(即实际存储)的关键字集合记为K(|K|比|U|小得多)。

散列方法是使用函数h将U映射到表T[0..m-1]的下标上(m=O(|U|))。这样以U中关键字为自变量,以h为函数的运算结果就是相应结点的存储地址。从而达到在O(1)时间内就可完成查找。

其中:

① h:U→{0,1,2,…,m-1} ,通常称h为散列函数(Hash Function)。散列函数h的作用是压缩待处理的下标范围,使待处理的|U|个值减少到m个值,从而降低空间开销。

② T为散列表(Hash Table)。

③ h(Ki)(Ki∈U)是关键字为Ki结点存储地址(亦称散列值或散列地址)。

④ 将结点按其关键字的散列地址存储到散列表中的过程称为散列(Hashing)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次探测散列法
第3个回答  2019-12-22
15,38,61,84除11的余数分别为4,5,6,7,没有重复,因此分别就放在这4个下标
49除11的余数为5,发生冲突,因为是二次探测,所以接下来分别探测+1, -1, +4, -4, +9, -9...
显然5 + 1, 5 - 1的位置都有冲突,5 + 4的位置没有冲突
所以最后放入的位置是9,也就是答案D
第4个回答  2019-12-22
散列(Hashing)是计算机科学中一种对资料的处理方法,通过某种特定的函数/算法(称为散列函数/算法)将要检索的项与用来检索的索引(称为散列,或者散列值)关联起来,生成一种便于搜索的数据结构(称为散列表)。二次再散列法是指第一次散列产生哈希地址冲突,为了解决冲突,采用另外的散列函数或者对冲突结果进行处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