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矮。从情感方面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爱情是虚无缥缈的,一切都随缘

偈语,佛经中的唱词Buddhist chant or hymn。偈陀之省。如:偈颂(偈文,偈句,偈言,偈语,偈诵。均为梵语“偈佗”。即佛经中的唱颂词)。附缀于佛经的一些读后感或修行的实践中得到的体悟写成的语句。因为多为四句组成,兼具文学的形式与内容,朗朗上口,尽管不是佛经的主要内容,也成为与佛经相提并论的典故。

偈语是佛法之本,佛经是树干与青柯,偈语是果实与花朵。因为每首偈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而成为僧人顿悟的美谈。著名偈语有唐代高僧惠能大师《菩提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等。

佛偈:是佛歌颂的词,这个词条也误导了我一下,望改正。即偈颂。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 叔微未第时,其父梦人以偈语赠之,云:‘药饵阴功, 楼陈间许 。殿上呼卢,喝六得五。’” 清赵翼《瓯北诗话·苏东坡诗》:“此二首绝似《法华经》、《楞严经》偈语,简浄老横,可备一则也。”

《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五回:“[ 靓云 ]问道:‘《金刚经》云:“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其福德多不如以四句偈语为他人说,其福胜彼。”请问那四句偈本经到底没有说破--有人猜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0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从情感方面看,也是说明了情的取与情的受都是幻有无常的。本来情况是无一物,结果徒惹尘埃,心随之跳动。经历过了一番恋上、冷淡轮回反复后,然后才又淡定。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作者是惠能(638—713)唐代高僧。俗姓卢氏,三岁丧父,家境艰贫,稍长以伐薪卖柴为业养母度日。

二十四岁时辞母出家,往蕲州黄梅东山参拜五祖弘忍大师。初为行者,随众劳役,踏碓舂米。后因书写了得法诗偈而备受弘忍赏识,嘱付衣法,成为禅宗六祖。因当时佛教内部争夺宗祖地位的竞争十分激烈,惠能多次遇险,最后藏迹于猎人群伍之中,隐居十五年。弘忍入灭之后,惠能才开始传法受戒。

此后演化佛法三十余年,弘法度众无数。武则天、唐中宗闻其名声,多次敕书征召入京,他皆以老病相辞,竟不奉诏。七十六岁时赴新州入灭。其思想核心有二,一是自有佛性说,一是顿悟成佛说。在世界佛教史上,他是一个把中西佛教思想融合贯通的思想家。

六祖圆寂于公元713 年夏天,当时正值南方炎热潮湿天气,他的肉身未经任何防腐处理,一直保留至今,将近1300多年的时间里没有腐烂。

抗日时期日本军人进驻到南华寺,不相信他的神奇,将六祖的尸身从后面剖开一处,发现五脏六腑都完好无损,才相信佛法无边,将身体重新安好,顶礼而退。现在六祖肉身完好的放在广东韶关南华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04
从情感方面看,也是说明了情的取与情的受都是幻有无常的。本来情况是无一物,结果徒惹尘埃,心随之跳动。经历过了一番恋上、冷淡轮回反复后,然后才又淡定。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02-02
穷则独善其身
富则兼济天下追答

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于江湖

第4个回答  2015-02-02
四大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