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俑发型的塑造中可以看出秦人对头发的重视和考究,每个士兵的头发都梳理得整整齐齐,梳成的发髻有圆髻和扁髻之分,这两种发髻又因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和不同的盘法而更显得丰富多彩,真实地反映了秦人的生活面貌。
圆髻
秦俑坑出土的战袍武士俑及一部分铠甲武士俑,都在头顶的右侧梳着圆丘形发髻,因文献中对此种盘结方法的发型没有准确的名称记载,所以在此我们根据其盘结的形状而称之为圆髻。圆髻的形状大体相似,但又有单台、双台和三台之分。
秦俑发辫的盘结方法多种多样,有的是三条发辫盘结呈十字交叉形的,有的呈丁字形、卜字形、大字形、一字形、枝桠形、倒丁字形等等,其中以十字交叉形和枝桠形的数量最多,其余所占比例较小。发辫在脑后盘结,既整齐美观,又起着束发的作用。盘结后的小辫合拢于头顶右侧,用发带从根部束扎,再将其折叠成圆丘形并用发绳扎结。单台、双台和三台的差别在于发髻底部台阶的数量不同。
扁髻
秦俑坑出土的军吏俑、御手俑、骑兵俑,以及一部分铠甲武士俑,都在脑后梳扃髻。扁髻的称法是因其形状、相对于圆髻而言的。扁髻的形状和盘结方法有两种:一是六股宽辫形扃髻;二是不编成宽辫形的扁髻。梳六股宽辫形扁髻的陶俑一般都戴冠饰,把扁髻顶端圆锥形小髻置于冠室中。头戴鹗冠的高级军吏俑的扁髻是不梳成六股宽辫形的,而是将头发全部拢于脑后上折,再把多出的余发盘成圆锥形小髻,用笄固定。
仔细观察秦俑的发髻可以发现,头上还扎有发带、发绳和发卡,它们都是用来束发的。发带的质地轻软,像是丝织品;颜色大都是橘红色或朱红色。发带束发后两端的带头飘洒于头顶的前侧,颇有动感。发绳似用三股线拧成,颜色有朱红色和粉紫色,其中朱红色较多。发卡的形状一般为正方形,似为白色的骨制品。
归纳总结秦俑的发型可以看出,头顶右侧梳圆丘形发髻的,是俑坑中的轻装步兵俑、一部分重装步兵,及头戴介帻的步兵俑。而发髻梳于头顶右侧这一点,或许与秦尚右的习俗有关。头顶梳圆形发髻的发式从殷周至明代一直都比较流行。但陕西凤翔出土的春秋时期秦的石俑、铜川枣庙村春秋至战国早期秦墓出土的泥俑,以及汉唐时代的陶俑和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反映人物头上圆髻的,多是在头顶正中而非右侧,只有秦俑坑出土的陶俑把发髻梳在头顶的右侧。这或许说明尚右虽然是—贯的习俗,但并未在社会上流行,而只是在当时的军队中盛行。
梳扁髻戴冠饰的秦俑一般都有笄,不戴冠者无笄。这与古文献的记载略有不同。古人使用笄有两种作用:一是安发之笄,男子和妇女都用;二是冠笄,只有男子用而妇女不用。《释名》:“笄,系也,所以系冠使不坠也。”笄,又称簪。秦俑坑出土的戴冠俑的笄,纯粹用于固着发髻,而不是起与冠相连的作用,所以应是安发之笄,而非冠笄。秦俑的冠是用冠带系在颔下而固定在头上的。
秦俑发型造型的多种多样,是秦俑表现手法上一个突出的特点,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秦代武士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