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万世居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8-12
大万世居
开放分类: 古迹、深圳
位于龙岗区坪山街道大万路33号的大万世居占地面积2.5万余平米,曾居住着100多户人家,具有250多年的历史,由于围屋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200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成立了大万世居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馆。
大万世居是曾姓家族居住、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保留了客家人的许多珍贵的历史民俗遗物和文化精粹。身临其中,让人感受到一股浓郁的客家文化氛围,体验到客家人的生活习俗,可以说它承载的是一部客家近代史,是展现客家文化的生动的活化石。
实用主义的建筑风格
在深圳市龙岗区大万村的一个半月形水塘前,矗立着一座雄伟的客家围屋,高大的门眉上,“大万世居”四个阳文大字赫然醒目。门上飞檐高挑,门额浮雕上的各式人物、飞禽花鸟雕画得栩栩如生。围屋有内、外两重围墙,外墙俗称大墙,用泥沙、石灰和大石夯建成,内外墙四角都有3层高的楼阁。这种城堡式“宝斗”形的建筑是客家人抵御外侵、防盗的实用主义建筑思想的体现,墙上古旧的枪眼,仿佛在向人们讲述客家人沧桑的历史。
进入大门,围屋南北两头是开阔的大天街,前面是一正方形广场,叫牌楼下,可容数百人围观舞狮、比武或筑台演戏,体现出客家大户人家的昔日生活。解说员介绍,当年的几十围大盆菜就在这里开台,重大的集会也在这里举行。穿过牌楼进入宗祠,灰塑的“端义公祠”4个大字十分醒目,这就是围屋的核心地带,曾姓家族的先祖灵位设在正前方,祠堂格局为三进二天井二厢廊,三进分上、中、下厅,中厅是当年曾氏族长和元老们开会议事的地方。祠堂后隔一天街,“魁星楼”设在旁边,这是围屋的最高点,称为“魁星点斗”。整座围屋形成“八阁走马楼、九天十八井”的格局,天街布局为纵六横三,间有小巷,纵横交错,井井有条,街巷地面全用灰沙或鹅卵石铺砌。更妙的是各天井有地沟,与天街排水沟相通,排水沟有涵管,与围屋外的半月形大池塘相通,池塘有出水闸,排水极为方便。整个围屋布局科学合理。
民俗遗物俯拾皆是
大万世居除布局造型独特之外,还有许多珍贵民俗遗物,历经二百余年天灾人祸,如今尚有残存。祠堂内外,堂壁堂梁的书法绘画,雕梁画栋,工艺运笔极为精湛。中堂壁上隐约可见王勃的《腾王阁序》、孟浩然的《春晓》、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金昌绪的《春怨》的草书遗迹以及栩栩如生的《八仙》组画。正大门上的“大和保合,万福攸同”的对联出自《诗径·小雅》,具有丰富的内涵。最引人关注、引人深思的是“端义公祠”前的牌楼有四根石柱三块石碑,居中一块两面刻有阳文,向外为“勿替引之”,向内为“其旋元吉”,与上厅另一楹联“堂构相承维凛修齐盈旧德,宗公流庆冀将锺釜妥先灵”遥相呼应。堂梁堂壁上悬挂着“州司马”、“赞政宏才”、“急公好义”三块牌匾,这些联匾,把围屋开基者和客家人的厚德、忠孝、崇文的正统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大万世居不愧为客家民俗文化历史的珍贵遗产。
来之不易的客家围屋
据大万世居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馆李光文馆长介绍,大万世居的命名可溯源到《汉书·刘向传》中的“营起邑居,功费大万百余。”古注说:“大万,亿也;大,巨也。”传说大万世居一世祖曾传周年轻时靠牧放鸭鹅和给人推独轮车运石灰维持生活,日久略有积蓄,后因好赌致贫,欲建屋而借贷不遂,因此忍痛砍断右手拇指,立誓戒赌。曾传周后来做生意发达,在坪山、龙岗、淡水等地开办油糖厂和许多店铺。有钱后的曾传周开始建围屋,时间大约在清代乾隆中期,此后,围屋不断发展扩大,至乾隆五十六年建成,当时曾传周58岁。据曾氏族谱记载,曾传周敦厚诚实,仗义疏财。乾隆末年,惠州水患,曾传周及其长子曾光斗积极捐纳赈灾,被朝廷分别诰授儒林郎捐职员和捐监生。大万世居的建成,其所费人力物力财力非同小可,仅大墙就需近5000立方米泥沙灰石。所用石头重者达数十斤上百斤,这些石头都是从几里外的大山陂铜锣潭运来的。工程费时之久,耗资之巨,令人难以想像。
投资数百万元的整修工程将在明年4月结束,届时,一个更加完整的围屋将呈现在人们面前,围屋里还将举办大型的客家民俗文化展览和表演,从民间收回和引进的数千件客家民俗文物和古董将在这里展出,它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客家古董、民俗文化艺术品的展览,据说梅州收藏家梁小梅女士收藏的十多件客家镇馆之宝和大量文物也将在此展出。大旺世居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馆也将申报国家“三A”级旅游景点,这座古老的围屋正在焕发新的生命活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