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雨巷诗歌形式

戴望舒雨巷诗歌形式

戴望舒是一个现代派诗人,《雨巷》是他早期的代表作,该诗写在大革命失败以后,发表于1928年。从这首诗我们能强烈感受到诗人内心那种寂寥、彷徨又迷惘的心境。他通过构建意象把这种情绪生动地表达出来:(他)撑着油纸伞,彷徨在寂寥悠长又迷惘的雨巷,途中碰到一个结着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两人)默默地走近又擦肩而过,他看着姑娘走到雨巷的尽头,消失在视野中。雨巷的寂寥和悠长,就是他内心愁绪的形象写照。倘若他是欢天喜地的,也许碰见姑娘时就会欢快地招呼。但是他设想中碰到这个姑娘的情景,就是彼此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消失在雨巷的尽头。这样一种寂寞迷惘的心境,反映出戴望舒作为一个进步青年在经历大革命失败后的心境:看不到明确的前途,而生发了复杂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愁绪,于是他就用这样抒情的、意象化的方式抒写出来,给我们以强烈触动,仿佛走进了诗人迷惘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复杂的情绪。

这首诗在新诗史上最著名的是它的音乐美。叶圣陶曾经讲:“《雨巷》创造了新诗音乐美的新纪元!”这意味着以前许多新诗人在音乐旋律感的追寻当中,都没有达到戴望舒的水平。新月派非常注重音乐美,他们想以现代汉语特有的节奏创造新的手法,来营造古典诗词那样基于单音节字的格律所营造的节奏。但是戴望舒显然没有走新月派的道路,因为他是一个现代派诗人。首先他是《现代》杂志的主要作者之一,他们想表达的是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人的现代情感。戴望舒曾留学法国,受到魏尔伦等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很大影响,所以他早期的诗歌非常注意音乐美的塑造。《雨巷》就是一个代表作,他就是运用这种特有的技巧,营造出一种远比徐志摩、闻一多等新月派诗人更具旋律感的音乐节奏的美,因此,叶圣陶才认为他创造了新诗音乐美的新纪元。

戴望舒的诗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仅仅是一个方面,其诗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熏陶。《雨巷》中的核心意象:撑着油纸伞,希望碰见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愁怨、丁香使我们想起词人李璟的名句:“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花默默地在雨中绽放,花香无人欣赏,流露出浓重的寂寞,体现出词人凄苦的心情。中国诗人非常善于表现愁绪,雨敲窗户那种滴滴打在心头的滋味,往往被表现得淋漓尽致。《雨巷》中丁香姑娘的意象很显然受到李璟词句的暗示或影响,它能用现代汉语、用新的意境生动地再现出来,说明戴望舒这首诗的成功也同时得益于传统诗歌的艺术经验对他的熏陶,这与他从小培养起来的很好的文化修养不可分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9-06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作者通过对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描写 , 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也有人把这些意象解读为反映当时黑暗的社会的缩影,或者是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抒情意境
《雨巷》创设了一个富于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的希望。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
象征主义的方法抒情
《雨巷》在艺术上一个重要的特色是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方法抒情。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法国诗歌中崛起的一个艺术流派。他们用世界末的颓废反抗资本主义的秩序。在表现方法上,强调用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第一个大量利用象征主义方法写诗的是李金发。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就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诗里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地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地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地抒情形象。我们不一定能够具体说出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但我们可以体味这些形象所抒发但朦胧的诗意。那个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胧的,既确定又飘忽地展示在读者眼前。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扩大了想象。这样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结果,使诗人的感情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蕴藉,也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朱自清先生说:“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译过这一派的诗。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清的;也照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中国新文学大系· 诗集·导言》)《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深情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幽微精妙大去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