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门小吃在什么地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12
北京的朋友可以不去,但这游客慕名而来,可就无处喊冤了。后海那片本就被妖魔化了的繁华地区,地皮堪比金价,再赶上贪财之辈,那各个小店实际都是在为房东打工,辛苦一年,背个黑店的骂名也挣不到多少钱。九门的情况也可想而知了。
媒体上多多少少分析了些原因,总之,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九门小吃怕将是成为历史了。当时入驻九门的传统小吃有:小肠陈、褡裢火烧、爆肚冯、奶酪魏、茶汤李、月盛斋、馅饼周、德顺斋、年糕钱、羊头马、豆腐脑白、恩元居,这老字号的吃食儿,早已不是人民生活的必须品,只能当做北京印记被怀成压念、被游客追捧一下,想必他们也有各自的生存难处吧。无论如何,我们都希望这些小吃做为文化和历史的一部分保留下来并一直传承下去,也当是北京飞速的日新月异中添一抹古老的色彩吧。
清光绪初年,奶酪魏创始人魏鸿臣从宫廷里的御厨中学到了这门手艺,后来赢得了顾客的一片赞誉,得美名奶酪魏。奶酪魏家的绝活就是制作合碗酪,做出来的奶酪把容器倒过来都不洒。原先只在前门大栅栏所有戏园子门口设摊卖奶酪,到了光绪十四年间(1888年)在大栅栏胡同路西租了一家门脸,字号叫“麟记酪铺”。一年四季都有奶酪卖,奶酪魏擅长制作炒酪干、奶卷、传统奶酪等。
单碗小肠卤煮(卤煮)
据老辈人讲,乾隆45年(1780年)清高宗乾隆巡视南下,曾下榻于扬州安澜官员陈元龙家中。陈府家厨张东官揣度皇帝的口味,为乾隆爷精心设计并炖制出一道荤菜,乾隆食用后大加赞赏。张东官也因此随驾进京入了御膳房。这道新菜取名“苏造肉”,意为苏州大厨所制。此菜后来传入民间,为适应平民百姓食用,后人尝试着改用廉价的猪下水,特别是以猪肠为主要原料代替五花肉,其风味更加独特,由此“苏造肉”演变为“卤煮小肠”。
褡裢火烧
1876年,顺义人氏姚春宣夫妻俩在东安市场内摆了一小食摊,首次供应。它是一种油煎食品,色泽金黄,焦香四溢,鲜美可口,原来它的制作与众不同。褡裢火烧要将和好的面揪成粘剂擀平,装进用海参、虾肉、肥瘦猪肉和各种佐料加好汤拌制的馅儿,折叠成长条。放入平锅中油煎至金黄色后,起锅上桌,趁热食用。吃褡裢火烧时配用鸡血和豆腐条制成的酸辣汤,鲜香酸辣并收口中,余味无穷。
爆肚冯
清朝末年,山东厨人冯天杰自临清来京,即在东安门大街摆摊卖爆肚,因其做工精细,人送外号“爆肚冯”,后因整治市容,同其它业主一起迁移至金鱼胡同西口路南的八旗演兵场,即日后的东安市场,继续经营。三十年代,冯天杰的次子冯金生十三岁随父学徒,十六岁接替其父经营爆肚冯,数十寒暑,他潜心钻研,终使冯家爆肚具有了明显特色。
奶酪魏
月盛斋
月盛斋(??? ???? ????)是一家专门经营清真酱牛羊肉的老字号,位于前门大街路西,也就是原前门五牌楼的边上。月盛斋开业于清乾隆四十年,也就是1775年,到今天已经有220多年的的历史。月盛斋,全名应该叫月盛斋马家老铺。
馅饼周
“馅饼周”,大号周晓亭,祖上是汉族,后来信奉了伊斯兰教,祖孙三代将近100多年全指着馅饼为生。最开始的“馅饼周”只是一个小推车,卖馅饼,卖粥。后来在前门外的煤市街开了个叫同聚馆的字号,开始正规的馅饼生意。《故都食物百咏》中有诗赞说:“居住长安未足忧,平民食物尽堪求。至今媒市街前过,犹有当年馅饼周。”
德顺斋的焦圈
早在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5)王家祖辈王国瑞,开始在菜市口一带摆摊,维持生活。民国元年(1912年)时,在菜市口置办了第一个铺面房,起名德顺斋。开始专门经营烧饼、焦圈,当时可以说无人不晓。由于王家祖辈人个个都长得脸面白净,相貌端庄,身体修长,人们就在德顺斋之外又加了“俊王”的雅号。
年糕钱
牛街流传着一句谚语:“回回两把刀,一把卖羊肉,一把买切糕”。可见,切糕在牛街的小吃中占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年糕钱”祖居宣武区牛街三条,一直从事小吃餐饮业,因做年糕类而成名人称“年糕钱”,父传子授,至今已经四代了。现任第四代传人钱德才。
羊头马
羊头马始于清道光年间,迄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到了第六代马玉昆时,开始定点设摊儿,并在制作工艺和作料配制上逐步改进。白水羊头在煮羊头的过程中一点作料不能搁,纯粹用清水,煮出来的羊头只有羊肉的香气,其他一点儿杂味没有。然后趁热把不要的部位剔除,等冷却后切片,必须薄得透光才行,撒上精心配制的香盐就可以吃了。“羊头马”的椒盐很有讲究,把大盐和丁香、花椒等作料炒黄后,碾得精细,装入一个牛角里,牛角里放东西不易受潮跑味。
豆腐脑白
“豆腐脑白”的创始人祖居山东临清,清朝同治年间进北京,并从事售卖豆腐脑的生意。很快买卖便红火了起来,为此特意于清朝光绪三年(即公元1877年)将夫人和儿子白玉山、侄子白成山从山东老家接到北京共同料理生意。当时经常摆摊的地方有牛街土地庙、广和戏楼门口、菜市口广安菜市场、天桥市场、厂甸等处。
恩元居
《恩元居》创始人马东峰1904年生于河北省河间县城关镇红庙前街,1922年把家里的二亩地变卖当成盘缠徒步从河间一路来到北京,经人介绍到西城西绒线胡同学徒,满徒后用自己攒的钱在前门外开了一个小粮店维持生计,出售一些五谷杂粮,后来在《广福馆》学习炒疙瘩(用黄酱炒),由于广福馆穆家无人继业,1929年在马东峰在粮店原址开了饭馆,就是现在的“恩元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