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历史文化的基本特征

如题所述

一、云南民族文化特征的乡土性
自古云南地处闭塞,交通不便,即便有“蜀身毒道”、“茶马古道”这样联系外界的通道,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滇道之难,又远远超过蜀道。因此造成了云南民族人口流动性小,社会开放程度低,形成了云南各民族社会发育程度的参差不齐。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萌芽,人类社会发展经过的几种历史形态都有存在。由于历史上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加之自然资源又较为丰富,很容易形成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由此形成了一种比较完备的“隔离机制”。这样,其文化形态都较少发生重大变革,决定了云南民族文化具有乡土性的特征。
但也正因为云南民族文化的乡土性,造就了云南民族文化的独有的魅力。云南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包括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及歌舞、风俗、工艺品、服饰、建筑、饮食、节祭等等,构成了云南特有的山山水水各见人间千秋的人文景观,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民族歌舞资源。云南人已经在民族民间歌舞的市场化运作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云南映象》就是把展示、保护和开发云南民族歌舞资源融为一体的成功例证。
二是民族民间工艺品资源。如鹤庆县新华村的金属手工艺品,剑川的木雕,大理、巍山彝族、白族的扎染,会泽生斑铜工艺,香格里拉尼西制陶,建水紫砂陶,镇沅黑陶,大理石制品等等。
三是民族服饰文化资源。云南各民族在服饰上造型异彩纷呈,色彩缤纷艳丽,制作工艺多种多样。乡土性和个性化给民族服饰提供了生存拓展的空间和土壤。
四是民族节庆文化资源。傣族的“泼水节”, 白族的“三月街”,彝族白族的“火把节”,傈僳族的“刀杆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等。这些都是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巨大的文化精神财富和审美需求的载体。
五是民族饮食文化资源。云南各民族的美食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这也体现了云南民族传统餐饮文化和特色。 云南独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再加上云南气候、地形、地貌以及生物的多样性造就了旖旎迷人的自然风光,使云南成为一片世界少有的令人向往的神奇乐土。要把云南建设成民族文化特色大省,云南民族文化的乡土性正是其木之本,水之源。
二、云南民族文化特征的边缘性
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等原因,云南从社会政治意义上处于边缘地区。边缘性的原因是多样的,如少数民族有语言交流的问题,很多人不会普通话,而且他们的文化信仰、管理方法、技术,与汉族不同,和现代技术完全不一样。因此对于内地的主流文化来说,云南民族文化就成了一种边缘文化。
民族文化特征,除内在的民族认同等心理特点之外,有两个被文化人类学家公认的可以外显的特征:民族语言和民族艺术。二者被合称为民族文化母语。正是这种母语文化,孕育着民族的精神,塑造着民族的灵魂。新中国成立后,云南地区的民族文化得到空前繁荣,使人为之欣喜。但大好形势下的某些不足之处,也确实让人担忧。这里,我记述几件网上看到的事例。
其一:2002年,蒙自师专音乐系提供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该系出生于上世纪1982年前后的14名红河籍哈尼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学生中,会讲本民族语的6人,占42.86%;会用本民族语言演唱自家民歌的只有2人,占14.28%。而60年代的少数民族学生,则全都会讲本民族语、会唱本民族民歌。两者相比,40年间上述民族文化母语消失的年均速度,分别为1.42%和2.14%。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让其放任自流,那么,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的2020年,在这样的少数民族学生中,会讲本民族话的

5
便不足20%;不用到2010年,在这样的少数民族学生中,就很难找到会用本民族语言演唱本民族民歌的人。这说明,单向的、换血式的教育,学生的民族特征必然会因文化母语的被置换而逐渐淡化。
其二,在一些民族地区,个别青年在外边学习或闯荡几年之后,突然觉得自己的民族文化落后、民歌难听,在家乡父老面前,宁肯洋洋得意地装做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地城里人,而耻于公开自己的真实族别,羞于启齿自己的乡音歌调。这说明,即使母语尚未完全丧失,若文化价值取向被误导,民族心理也会被扭曲而变态失衡。
因此,在看到云南民族文化的边缘性特征的同时,警惕各民族文化的彻底边缘化,保持云南民族文化这些独有的特色和传统。不让所谓的“现代文明”抹灭了宝贵的文化传统,失去了民族的灵魂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三、云南民族文化特征的和容性
云南各民族文化的精神,即兼容并蓄的包容性、多元并存的开放性、亲近自然的本源性和文化生态的和谐性,体现着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毗连中南半岛,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地区。早在两千多年前,云南就是中国从陆上通向印度和东南亚、南亚的门户,是古代人民友好往来的重要链环。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
“蜀身毒道”、“茶马古道”等都经由云南通往各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和不同的文化在此交融,造就了云南文化的多元特点和包容性。
据历史文献记载,汉族文化与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历来颇为频繁,现今我们听到的纳西古乐和通海洞经音乐中,就不乏唐宋汉家音律。在其它文化领域里,如耕作文化、食文化、茶文化等等。这里有过辉煌的青铜文化,是稻作文化和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里的大小爨碑对汉字书法法度作了大胆突破,拾级而上的层层哈尼梯田更是将水田稻作移植到山坡的伟大创举;这里孕育出了蜚声海内外、成果骄人的南诏文化、贝叶文化、东巴文化;这里的民族民间文学创作含珠蕴玉,神话及史诗弥补了汉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大缺憾„„文化交流的例子也不胜枚举。云南民族文化特色就是在长期整合中,弃粗取精,取长补短,不断发展形成,从而达到包容合蓄的境界。 同时,也就是在长期的文化包容整合过程中,越来越强劲了云南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能力。
地处中华文化圈、印度文化圈与东南亚文化圈交汇点的云南,不但是亚洲各民族文化系统网络最重要的节点,也是人类文化遗产最珍贵的共生宝库,各族文化的乡土性、边缘性、包容性,终催生出了今日洋洋大观的民族文化多样性,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浓重而有力一笔亮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25
南诏大理国时期汉文化对云南地方民族文化的影响:南诏大理国是唐宋时期中国西南地区产生重大影响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是全面发展的文明社会,其文化呈现出开放多元、兼容和谐的特征,其文化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影响,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和影响,使客观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和主观人文环境因素的发展相互产生了一定阻碍作用。由于云南本身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山高峡深的地形导致其交通在南诏大理国时期并不发达,对外界的联系早期并不充分。因此当时的地方民族文化呈现出一定的边缘化。因此造成了云南民族人口流动性小,社会开放程度低,形成了云南各民族社会发育程度的参差不齐。由于历史上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加之自然资源又较为丰富,很容易形成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由此形成了一种比较完备的“隔离机制”。这样,其文化形态都较少发生重大变革,决定了云南地方民族文化的边缘化。同时,边缘性的原因是多样的,如少数民族有语言交流的问题,很多人不会普通话,而且他们的文化信仰、管理方法、技术,与汉族不同,和现代技术完全不一样。因此对于内地的主流文化来说,云南地方民族文化就成了一种边缘文化。在后期,随着中原汉文化的崛起,汉文化影响力逐渐提升,随着人口迁移,贸易以及俘虏等流入,汉文化对云南地方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同时,因为云南地方民族文化也有着强大的包容性,云南各民族文化的精神,即兼容并蓄的包容性、多元并存的开放性、亲近自然的本源性和文化生态的和谐性,体现着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蜀身毒道”、“茶马古道”等都经由云南通往各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和不同的文化在此交融,造就了云南文化的多元特点和包容性。据历史文献记载,汉族文化与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在南诏大理国中后期也颇为频繁,在文化领域里,如耕作文化、食文化、茶文化、青铜文化各个领域二者都有充分交流,同时,汉文化对云南地方民族文化的冲击并不是同化,而是相互补充,融合发展,也因为汉文化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思想观念,也促进了云南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了云南与中原的联系,给云南地方民族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注入活力。总而言之,南诏大理国时期汉文化对云南地方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有利于文化的互补融合发展,给南诏大理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注入了活力,云南,不但是亚洲各民族文化系统网络最重要的节点,也是人类文化遗产最珍贵的共生宝库,各族文化的乡土性、边缘性、包容性,终催生出了今日洋洋大观的民族文化多样性,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浓重而有力一笔亮彩。而南诏大理国的汉文化冲击更是使文化交流加深,给云南后世的文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云南地方与中原各地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是云南文化历史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