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兼任低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4
1.求各位大神帮忙整理一下高考文言文容易遇到的文化常识,比如皇帝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 ①听说,听见; 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 ③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 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宫廷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文收。

(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20)主簿:秘书。 2.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

《左传"襄公三年》 知: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

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

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

《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

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

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

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

〈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书博鸡者事》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

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

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

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

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 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

《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贬: 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

《刘禹锡传》 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
2.文化基础知识一般指些什么
楼主你好! 文化基础知识,考什么?很难回答你的,什么类型的知识都有“文化基础知识”的,比如说中国历史、中国古代、导游的、文艺的等等,都有它“文化基础知识”。

你的看看你公司那些出题目的人,它对什么比较在行,他总不可能出些他都不懂的题目吧。 给你找了这个,你参考一下: 文化基础知识: (1)文化的概念、特性;如何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2)流行文化的概念、特性,流行文化的分析方法。 (3)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知识产权主要指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 希望我的答案可以解决你的问题,对你有帮助,祝你天天快乐。
3.曹绍夔捉怪原文 注释 翻译 文化常识 练习及答案
翻译: 洛阳有个和尚,他的屋里有个铜磬,每天时常自动的发出声音.和尚认为这件事是奇怪的,老和尚吓得生病了.寻求有法术的人使用上百种(许多)的方法来禁止磬鸣响,最终也不能使(它)停止。

曹绍夔与和尚很友好,来看望他的病况,老和尚就把事情全告诉了他.正好那个时候前殿的斋钟响了,磬也跟着自鸣。曹绍夔笑着对和尚说:"明天你请我吃饭,我帮你捉妖." 和尚即使不相信他,但仍希望他的方法有效,准备了丰盛的饭菜。

曹公毫不客气,把好酒好菜吃光. 酒足饭饱之后,从袖中抽出一把锉刀, 把磬锉了几下,磬果然不再自鸣了。和尚苦苦地追问其道理,曹绍夔说:“此磬和前殿斋钟的音调相同,发生了共鸣。”

和尚很高兴,他的病也好了。
4.古代表示兼任官职的词
兼:兼任。

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

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

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

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

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

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假:临时的,代理的。

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 摄:暂代官职。

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守:代理官职。

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
5.什么叫文化常识判断题
1. 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主要测查报考者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重点测查对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基本素质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方面。

即,文化常识判断题主要考查“文化”方面的常识。

2. 公务员笔试行测文化常识积累,比如:

1)古代主要节日

比如,寒食:清明前一日,禁火三日(介子推)。

2)年龄称谓

比如,①孩提:指2-3岁的儿童;②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等。

3)生肖

①我国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②埃及

牝牛、山羊、狮子、驴、蟹、蛇犬、猫、鳄、红鹤、猿、鹰。

3. 公务员考试,考生可参考四川省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资料夯实行测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