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矿的发现

如题所述

1986年3月江西省地矿局物化探大队中标承担了国家三〇五项目《额尔齐斯成矿区M-45-(33、32、34)、L-45-(4)幅低密度化探方法应用研究及成矿区带圈定与优选》专题。1986年5—10月进行野外扫面工作,1987年5—9月重点对扫面的M-45-(34)、L-45-(4)图幅进行异常检查评价,西部的M-45-(32、33)哈巴河幅由另外专题组进行检查。

1987年曾对42-乙异常(图5-2)进行了剖面检查,沿测线进行了激电、汞气和土壤测量(图5-3)。异常范围内石英脉和岩层片理化较发育,激电没有明显异常,在石英脉附近视电阻率ρs有所降低;壤中汞气背景场值相对较高,对应石英脉有明显的异常;化探在剖面北端79号点出现Au、Cu、Ag、Pb组合点异常,其中Au高达604×10-9,与石英脉对应,20—23号点、75号点均出现有Au的高含量点。检查后认为:通过检查确定了异常的存在,并发现了几个高含量点;观察到异常区内石英脉、片理化发育;金异常点与石英脉有关。鉴于异常位于断裂带附近,又见到发育的石英脉,建议做进一步检查评价,以确定金与石英脉的关系及高含量Au的分布范围。

1988年项目办公室安排江西物化探大队参入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承担的I3专题(列为I3-8子题),旨在快速发现一批原生金矿产地。江西物化探大队在1986年扫面图幅内筛选了一批寻找岩金有望的异常,配备了现场金分析箱,以便进行快速追踪评价。经与项目办公室和I3专题负责人芮行健商定,选择M-45-(33)幅42-乙异常做为突破口。

42-乙为Au、As、Bi、W、Cu、Hg组合元素异常,分布面积28km2,Au含量一般2—5×10-9,最高9.6×10-9,具有内、中、外三个浓度分带。异常位于中泥盆阿尔泰组与华力西斜长花岗岩内外接触带,北西向断裂构造发育。

5月初到6月初,初步圈定出金矿化带长7km、宽2km,共发现0.1g/t以上金矿化点27处,其中有11处现场分析金含量达1g/t左右(图5-4)。矿化体均位在玛尔卡库里断裂旁侧的剪切蚀变破碎带和石英脉带中。对11处高含量点进行了剥土和系统采样,样品送第四地质大队实验室分析,有部分样品达1g/t以上。

图5-1 赛都金矿区地质略图

1—第四系;2—中上泥盆统齐叶组;3—中泥盆阿尔泰组;4—花岗岩;5—斜长花岗岩;6—辉绿玢岩及闪长玢岩;7—辉长闪长岩;8—断裂带;9—剪切带及韧性剪切带;10—金矿群;11—铜矿;12—金矿;13—采矿场

6月底陆续收到第二、第三批分析成果,在追踪的11处金高含量点中,又圈定出表露金矿体三处,根据原始采样号分别命名为489(Ⅰ号矿)、679(Ⅱ号矿)、1227(Ⅳ号矿)金矿体。其中489号金矿体由三个侧列展布的碎裂硅化片岩、石英脉型金矿体组成,长约300m;679号金矿体,长约210m;1227号矿体由三条侧列残斑岩脉组成。另有三处金高含量载体,即20号、30号和42号石英脉带。

图5-2 赛都金元素异常图(10-9

子题组两次委派张开友助理工程师奔赴乌鲁木齐市向三〇五项目办公室汇报了工作成果。7月13日又陪同项目办公室领导到现场检查成果。7月15日在赛都工地召开了三〇五项目办、新疆地矿局十一地质队、江西物化探大队三方会议,正式将赛都金矿科研成果移交给十一队进行后续勘查工作,并确定679号矿体首批上钻验证。

图5-3 哈巴河镇东北金异常物化探综合测量剖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