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的词人常用的意象有哪些?

如题所述

宋词中意象的选用
作者: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 王华清 摘要 “诗言志”,从而确定了诗词的基本功能即是抒情;而抒情的方式又往往离不开“情景交融”,这里必然涉及外在的“景 ”、“物”,我们统称它们为“物象”。实际上,“物象”除了自身的特征外,并无多少特殊的含义,只有当它们落入诗人的眼帘之内,它们才算有了生命,有了灵性,它们才能被称为“意象”,于是进一步构成了诗词的基本元素,成为我们体察诗人情绪、情感、情怀的一座桥梁。 本文以宋词为切入点,联系词人的感受,谈谈意象的选用问题。 正文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宋词中意象的选用
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 王华清
“诗言志”,从而确定了诗词的基本功能即是抒情;而抒情的方式又往往离不开“情景交融”,这里必然涉及外在的“景 ”、“物”,我们统称它们为“物象”。实际上,“物象”除了自身的特征外,并无多少特殊的含义,只有当它们落入诗人的眼帘之内,它们才算有了生命,有了灵性,它们才能被称为“意象”,于是进一步构成了诗词的基本元素,成为我们体察诗人情绪、情感、情怀的一座桥梁。
本文以宋词为切入点,联系词人的感受,谈谈意象的选用问题。
一、意象具有稳定性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有怎样的情感特征,往往就有怎样的意象类别。在传统的创作和阅读心理体系中,有些意象经过时间的淘洗,已经具有了很强的稳定性,以至于一睹词中之物,我们往往马上联想到主人公的某种情绪。如“柳”,容易让人联想到“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张先《江南柳》〕、“频满溪,柳绕堤,相送行人溪水西”〔张先《相思令》〕……为何“柳”具有如此内涵呢?柳的种种联想,与以下情况有关:1、古人送别多折柳枝;2、古人送别多唱《折杨柳》歌辞;3、“柳桥”往往是送别分离的特定场合;4、“柳”“留”谐音。传统习俗一旦形成,意象也就紧密地与一种情感挂上了钩。此类意象还有很多,如“月”,往往是怀乡思亲的代名词;而“梅”,恰恰是志向高洁的见证者。
二、意象还具有特殊性
除上面讲到的与传统心理有关的原因外,意象的选用还往往跟物象本身的特征及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1、物象本身的特征,往往决定了它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而物的特征,本文拟从颜色和形状两大块着手讨论。先从颜色方面观察,可分为暖色调、中性色和冷色调,其中首尾两类又常因特征突出而被选用,并且对应于人类的两大情感体系:明快激奋的〔如:陶醉、欣慰、闲适、舒坦、喜悦、满足等〕、黯然低沉的〔如:惆怅、孤独、忧伤、痛苦、烦恼等〕。
如表现忧伤悲愁的,常用以下意象:
清秋——“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残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残照——“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柳永《蝶恋花》
秋草——“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晏几道《鹧鸪天 醉柏春衫惜旧香》〕
暮云——楼倚暮云初见雁,南飞。漫道行人雁后归”〔晏几道《南乡子 新日又如眉》〕
残灯——“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苏轼《南乡子 送述怀》〕
……
表现欣慰愉悦的,常选用以下意象:
春光——“山园几许,收尽春光”、“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秦观《形香子》〕
绿水、芳草——“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欧阳修《蝶恋花》〕
山荷、石榴——“微雨过,山荷翻。榴花开欲燃。”〔苏轼《阮郎归 初夏》〕
由此可知:“多愁善感”的词人们,常选用色彩鲜明的物象,借助于物本身的特性,为读者展开了一副副精彩的画面。
其次,可结合物象的习性分析。万象都有与众不同的习性,在“有情人”眼中,这些天生的千姿百态都有了深厚的寄托意味,宛若诗圣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此,意象选择的准确、恰当,在词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可以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化,能够引发我们对意外之象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体察出词人在词中所反映的意味。例如“愁”,在不同词人笔下有不同的表现。李煜将亡国之痛、身世之愁付与一江春水,表现其绵绵不断的情状;李清照又别出机杼,竟无端的担心起舴艋舟的不堪愁苦之重,“愁”的深重触手可感;贺梅子更是绝,他竟然用了一个博喻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样,漫无边际、若有若无、丝丝缕缕、缠缠绵绵、不可感的东西马上历历在目了。
上面讲到了“柳”与分别的关系,其实完全可以这样理解:柳的外形,足可以表情达意——“几叶小眉寒不展,莫唱《阳关》,真个肠先断。分付与春休细看,条条尽是离人怨”〔张先《蝶恋花》〕、“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张先《诉衷情》〕、“柳丝长,桃叶小。深院断无人到”〔晏几道《更漏子》〕……也许正是因为柳丝、柳条的轻柔、绵长,才勾起别离双方无限的怨恨、伤感。
总之,万物有其固有的本性,再经词人眼睛的筛选,于是也凭空染上了浓浓的情绪。
2、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不同,词人也会选用不同的意象来表现其微妙的心理,意象也就真正成了“有我之象”,即使表达的是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情感。
在宋词人中,可以选择李清照和陆游两人来作一简析,因为我认为两人词中的形象既有代表性又有可比性:一个独守空房,忧思难忘;一个金戈铁马,悲愤难当;一个有着少妇的细腻温柔,一个具有大丈夫的豪放粗犷。在他们眼中,情感的寄托物也必定有很大的区别。在清照眼中,离愁别绪带来的是孤寂,最多的是由房内的物件、日常的动作引起,如《孤雁儿》:“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吹箫人去楼空,肠断与谁共停”;《鹧鸪天》:“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一翦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如果说上述意象颇有几丝温馨宁静的话,那么在“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陆游心里,去国怀想的愁绪,壮志难酬的悲愤,则更多的增添了几分悲凉与苍劲——《感皇恩》:“数声新雁,回首杜陵何处”;《清商怨》:“山驿凄凉,灯昏人独寝”。
3、词风不同,意象也往往迥然不同
豪放派词常选用“笳鼓”、“沧波”、“西风”、“江水”、“惊涛”一类有气势的意象;婉约派因其固有的缠绵细腻而多选用如下意象:“冷月”、“晚蝉”、“西湖垂柳”、“幽禽”、“云雨”、“泪眼”、“断鸿”、“飞絮”、“梧桐”……
从上面可知:意象所具有的意蕴往往有着很深厚的分析价值,完全可以这样说,透过意象,可以把握全词的基调、词人的情感、全文的主旨。从这个角度说,意象的选用,是宋词创作最重要的一个内容;意象的鉴赏,是宋词鉴赏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