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九个儿子叫什么?

如题所述

  不同的“九子”版本中,最被世人认可的有两个:一个是明武宗时期内阁首辅李东阳在《怀麓堂集》中所记载的“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负屃、螭吻”;另一个则是明代大文豪杨慎在《升庵集》中记载的“赑屃、螭吻、蒲牢、狴犴、饕餮、趴蝮、睚眦、狻猊、椒图” 。
  细数下来,这两个版本有同有异,加在一起一共出现来十二个龙子。
  1、赑屃
  力拔山兮托功德
  赑屃(音碧戏)又名龟驼、霸下、填下,样子像龟,但与龟不同的是,它的脑袋被塑造成没角的龙头模样,而且四肢遍生鳞片。 传说赑屃生来力大无穷,好驮重物,曾经驮着三山五岳到处游走,而如今人们所见的赑屃,只背驮着石碑。传说,龙子们曾助明太祖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可当他们要回天庭附名师,朱元璋的四子朱棣,也就是后来的明成祖不想放他们走,便对赑屃说:“你若能驼动太祖皇帝的功德碑,我便让你还去。”赑屃不知是计,便答应了下来了,哪知驼上后再也无力动弹——因为功德是无量的,赑屃从此被压在功德碑之下。 自此之后,人们再修石碑时,都以赑屃为基座,以示功德无量。如今,中国很多碑林、寺院中,都有保存完好的赑屃驼碑。
  2.螭吻
  宫殿的避祸神
  螭吻又名鸱尾、鸱吻。传说中,他长得龙首鱼身,形态最早出现在汉武帝修建的“柏梁殿”之上,当时,有大臣说:“大海中有一种鱼,尾部好像鸱,他能喷浪降雨,不如将其形象塑于殿上,以保佑大殿免生火灾。武帝应允。 等到大殿建成之日,群臣争相询问殿脊之上为何物,武帝不知如何回答,便以他长得像鸱的尾巴给起名“鸱尾”,后来逐渐演变成了谐音的螭吻。如今,我们所见的螭吻已被工匠们简化,尾巴如猫头鹰的特征往往看不出来了。他常处于殿堂正脊的两端,左右各一,为吞屋脊状。
  3.蒲牢
  吼声惊四座
  蒲牢是所有龙子中长得最像龙的,但身形却比他爹小许多。传说他生性好鸣叫,汉朝的《东都赋》中记载:蒲牢生活在海边,汪洋大海本是龙族地盘,可蒲牢却十分害怕海中的鲸,每每遇到鲸时,他便吓得大声吼叫,妄以借此赶走鲸。 后人根据蒲牢“性好鸣”的特点,将其铸于钟钮。同时,为了使钟能发出更洪亮的声音,便借“蒲牢见鲸,叫声响入云霄”之意,特意将撞钟的木杵作成鲸状。只是古人或许没怎么见过鲸,木杵上画的都是大鱼。如今,在全国各地,几乎每一口古钟上,都有蒲牢的身影。
  4.椒图
  闭门求安全
  椒图原本的长相虽有水族的特点,但与他爹还是差距巨大的——形似螺蚌。螺蚌遇到外物入侵,总会下意识地将壳紧闭,椒图也是如此,它生性好闭,反感一切东西进入他的巢穴。因此人们常将其形象雕刻与大门门环的底座之上,并衔一圆环,大概是取其紧闭之意,以来门户安全吧。 5.趴蝮 镇水神兽 趴蝮又名蚣蝮、帆蚣,身段似龙非龙、似虾非虾,平生喜波爱水,伴水而居,以水中妖孽为食,是龙最喜爱的子嗣。 相传很久以前,趴蝮因触犯天条,被囚禁在一只巨型龟壳中,镇守大运河一千年。这一千年中,大运河都平安无事,等到它刑满释放之日,人们为纪念他护河之功,便在运河边为它雕刻了石像,寓意运河永享太平。如今,只有在杭州的大运河起点和元朝运河的终点——北京什刹海的后门桥,人们才能一睹这镇水神兽的真容。
  6.狻猊
  香炉狮子座
  狻猊又名金猊、灵猊,形似狮子,虽然相貌凶悍,却喜静不喜动。相传, 狻猊最喜欢的姿势就是坐着,而且是坐在烟火旁,故而他的形象通常出现在香炉上,随着炉内的焚香吞云吐雾。 狻猊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中,是指一种出自西域的猛兽, 在今天看来多半就是狮子。他的形象是汉代随佛教传入中国的,作为文殊菩萨的坐骑。如今,在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还留有古人供奉狻猊的庙宇,因其在“李东阳版”九子中排行第五,所以这座庙又称作“五爷庙”。
  7.囚牛
  愿做琴头听音律
  囚牛是众多龙子中性情最温顺的,它从不嗜杀不逞狠,专好音律。传说,龙头蛇身的囚牛耳音奇好,能辨万物声音,常蹲在琴头上欣赏艺人弹拨拉弦,因此古人便把它的形象刻在琴头上,直到今天,很多名贵的胡琴琴头,仍雕刻着囚牛的形象,俗称“龙头胡琴”。 这位富有音乐天赋的龙子,不仅出现在汉族的胡琴上,在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蒙古族的一些琴上,也都刻有囚牛仰头张口的形象。
  8.睚眦
  战神,恩怨必报
  传说睚眦长得豺首龙身,性格刚烈,好斗嗜杀,是龙子中的战神。睚眦发怒时瞪起的凶狠眼神,也被古人用来描述“怒目而视”,《史记》中司马迁对“范雎报仇”一段的评价,便是“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于是,便诞生了“睚眦必报”这个成语。 睚眦好杀戮,所以古人常把它刻镂在刀剑刃身与手柄接合的吞口处,希望能为武器增添几分慑人的威力,只不过它已被改造成类似龙头的造型。除了装饰刀剑,它还被雕刻在宫廷仪仗、守卫的长柄武器上,因为帝王们都相信睚眦能克煞一切邪恶。
  9.饕餮
  史上第一贪吃客 饕餮在龙子中知名度最高,因为它贪吃的名声从商周时期就开始流传开了。传说饕餮身形似羊,头上只有一张血盆大口,而眼睛则长在腋下。它贪吃到了“见
  什么吃什么”的地步,于是“饕餮”一词常被用来形容贪得无厌。不过,饕餮也正因为好吃,成为不少爱美食之人的称呼,像苏轼就曾自称“老饕”。 饕餮贪吃,蛰伏在食器上是再合适不过的。鼎、彝、簋等青铜食器上,几乎都有以饕餮头像为装饰的雕刻。后来,饕餮头像逐渐简化为一种比较抽象的兽形纹饰——饕餮纹,出现在众多古代器物上。
  10.嘲风
  殿外排头兵
  明清时期的大殿上,殿角都有一排形象各异的身手,根据殿堂等级的不同,这些神兽数目也不同——等级越高,数量越多,故宫太和殿是等级最高的大殿,殿角共有10只神兽,取其意“十全十美”,这其中第一位是仙人骑鹤,第二位便是嘲风。传说嘲风有凤的血统,能飞檐走壁,但在一般人看来,它倒是有点像狗。嘲风蹲在大殿之上,除了作为各路神兽的代表,也有威慑妖魔,消除灾祸的含义。
  11.负屃
  爱书法,爱碑文
  负屃是龙子中另一位好风雅的——专好书法。它身似龙,头似狮,尤其爱 碑碣上雕刻的书法,时常留恋在一些著名的碑碣上,不肯离去。于是,古人将缠绕状的负屃,雕刻在很多有重要记事的碑碣顶端,与撑起石碑的赑屃上下呼应。
  12.狴犴
  罪犯的克星
  狴犴又名宪章,貌似猛虎,对作奸犯科之人极有威慑力,因而古时牢狱的大门之上,都刻有狴犴的头像,因此监狱也被民间俗称“虎头牢”。 狴犴不仅是牢狱神,也是黎民百姓的讼神。传说它能明辨是非,秉公断案,因此古时衙门的大堂两侧和“肃静”、“回避”牌上都有它的形象,虎视眈眈地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