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字在康熙字典上是几画

之字在康熙字典上是几画

“之”字在康熙字典是:4画。

1、之在字典中的解释:

简体字::之 繁体字:之 拼音:zhi 部首:丿 部首笔画:1

部外笔画:3 起名吉凶:吉 五行:火 简体笔画:3 繁体笔画:4

姓名学解释(仅供参考):

出国之字,名利双收,学识渊博,官运旺盛,荣贵之字。

2、康熙字典解释:

《子集上》《丿字部》·之

〔古文〕《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眞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气,则无不之也。

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

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注》之子,是子也。

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

又至也。《诗·鄘风张》莹之死矢靡他。

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後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旃。

又《魏风》上愼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

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後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旣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扩展资料

之常见含义:

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①人皆吊之。——《塞翁失马》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③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

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鸿门宴》

⑤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⑥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2.指示代词,这。

例: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26

“和”字在《康熙字典》里有八画。

“和”具体有以下几个含义:

和 [hé] 

    和顺;平和。柔和;心平气和。

    配合得协调。和谐。

    相处得融洽。

    温和,(气候)温暖。风和日丽;天气晴和。

    和解;息争而归和平。

    指弈棋或赛球等的结局不分胜负。

和 [hé]

    连带。

    介词。犹向。犹同。表示比较。

    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犹与。表示选择关系。犹或。

    古代法律用语。指双方自愿。和奸。

    数学名词。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相加所得的总数。四加五的和是九。

    姓。日本民族名。日本自称大和民族,简称和。

和 [hè]

    以声相应;跟着唱或跟着唱腔伴奏。

    以诗歌酬答;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格律作诗词。

    附和;响应。

和 [huó]

    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或揉弄,使黏在一起。

和 [huò]

    掺合;混杂。

    量词。用于洗东西或煎中药换水,犹次、道。

和 [hú]

    指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人的牌达到规定要求,取得胜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5-24
康熙字典
之在字典中的解释:
简体字::之 繁体字:之 拼音:zhi 部首:丿 部首笔画:1

部外笔画:3 起名吉凶:吉 五行:火 简体笔画:3 繁体笔画:4
姓名学解释(仅供参考):
出国之字,名利双收,学识渊博,官运旺盛,荣贵之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6-05-24
“之”字在康熙字典是:4画
第4个回答  2019-09-26
之是几画多少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