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风土人情手抄报

如题所述

镇江的风土习俗:

1、端午节时镇江人吃棕子还要食“十二红”

“十二红”其实是一个统称,不一定要凑足十二样,但有“几红”必不可少:

(1)炒苋菜——镇江民谚“五月紫苋鲜,端午来尝新”,炒熟的苋菜,汤呈红色,加上大蒜瓣,红白相间,清香四溢。

(2)煮黄鱼——镇江民谚“端午黄鱼最称美,风味胜过鱼回鱼鲜”,鱼肉滑润,嫩白细腻,吃在嘴里别有滋味。

(3)咸鸭蛋——镇江儿歌“巴巴掌打到五月五,粽子咸蛋过端午”,端午的咸鸭蛋,新腌不久,蛋白如玉,蛋黄油润,淡淡咸味,鲜美可口。

2.

镇江过年的风俗有蒸年糕、走大局、隔年陈、称江水、财不露、掸尘等风俗。在镇江话里,运气叫“局气”,走运叫做“走局”,橘子的“橘”和局气的“局”谐音,所以过年会请人吃橘子,寓意是把好的运气带给他人。

镇江的大年初一中午到初二,一般不煮生食,而是吃隔夜饭,就是把三十晚上的剩饭剩菜端出来热一热再吃,叫做“隔年陈”,寓意年年粮食有余。

镇江民间有过年时“称江水”的风俗,《〔至顺〕镇江志》风俗篇中说:“京口江中沙田户,每岁旦,收一瓿以称水。水重,则江水大,水轻,则江水小。”

在镇江,大年初一不能扫地、倒垃圾,正月初二才可以扫地,扫地的时候要从大门口往屋里扫,大年初一用过的水,也不得泼向门外,这些都叫财不外露。

3.

今镇江话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方言。
古代,以长江为自然分界线,镇江也属于吴语区域。现代的镇江话却与毗邻的丹阳迥异,而与扬州仅有微殊。镇江话方言属性变化的原因大致有政治,经济,自然地理与交通几个方面。
吴语对镇江话也有渗透,主要表现在词汇上。镇江话发展的总趋势是向普通话接近,新词取代旧词的速度很快,数量也很大。语音上,一些古音残余正进一步消失,逐步向普通话过渡。例如“祖、锄”的韵母旧读o,近多读u;“姐、且、谢”的声母旧读z、c、s,现开始读j、q、x;“占、善”的声母旧读j、x,今天多读z、s。 镇江美食有“三鱼、三怪”之称。“三鱼”即“长江三鲜”鲥鱼、刀鱼、河豚;“三怪”则为肴肉、香醋、锅盖面,以“镇江三怪”最为出名,有俗语;“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汤里面煮锅盖”。
镇江高档特色菜肴皇家食谱“乾隆御宴”独具特色。
镇江著名小吃蟹黄汤包,皮薄、汤多、馅饱、味鲜。

补充资料:

镇江,古称京口、润州、南徐,是江苏省辖地级市,长江三角洲中心区城市,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江苏省西南部,西衔南京,南靠常州,北邻扬州。截至2018年,全市下辖3个区、代管3个县级市,总面积3840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镇江市常住人口为321.04万人。

镇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春秋时称为“朱方”,战国时改称“谷阳”,秦朝时称“丹徒”,三国时为“京口”,南朝宋在京口设“南徐州”,隋统一后改置“润州”,镇江之名自北宋至今,民国时期为江苏省省会。

镇江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长江三角洲重要的港口、风景旅游城市,是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扬子江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和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中枢。市境有京沪铁路、京沪高铁、沪宁高铁、沪蓉高速公路、扬溧高速公路、312国道、104国道等通达中国各主要城市,是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唯一交汇枢纽,长江流域亿吨港口镇江港通江达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