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孔明

如题所述

  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外交家、军事家,蜀汉丞相。谥曰忠武侯。

  个人资料:

  容貌:陈寿〈三国志〉: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官至:丞相 领司隶校尉益州牧 录尚书事
  爵位:武乡侯
  祖上:诸葛丰(汉朝司隶校尉)
  父亲:诸葛珪(东汉末年泰山郡丞)
  母亲:章氏
  叔父:诸葛玄
  配偶:黄氏(黄月英)
  兄弟:诸葛瑾(兄) 诸葛均(弟)
  子女:诸葛瞻(亲子) 诸葛乔(养子,实乃长兄诸葛瑾之子)
  孙子;诸葛尚(瞻长子) 诸葛京(瞻次子) 诸葛攀(乔子,后因诸葛恪获罪,满门抄斩,故重归诸葛瑾门下)
  重孙:诸葛显(攀子)

  躬耕南阳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弟在襄樊隆中务农。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以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韬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当时的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隆中对
  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新野。后来在一次拜访司马徽时听过他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伏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后又受徐庶推荐,想徐庶带他来引见,但徐庶却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诸葛亮提问道:“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权。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你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
  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君主懦弱,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以后便被称为隆中对,而刘备听后更加大赞,于是诸葛亮开始仕于刘备。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都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

  过江作说
  当时,刘表之子刘琦因其后母影响,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十分器重诸葛亮,便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的办法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在外却可得安吗?)”刘琦明白他的意思,正好黄祖被孙军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
  208年8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军,徐庶之母被诱骗至曹操辖地,徐庶只好向曹操投降。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诸葛亮便和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果能以吴、越的大民众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若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北面”在这里有双重意义:其一是曹操当时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见面时,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的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诸葛亮便随军回到刘备处。11月,曹操在赤壁大败,回师北还。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战后,于12月刘备平定荆南四郡,任免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211年,益州牧刘璋派法正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等镇守荆州。至下年12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至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每每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在连连战败的刘备提供资援。220年,曹丕篡汉自立。221年,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于是刘备才答应,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逝世,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托孤
  222年8月,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逝去,否则必能阻止刘备东征之举。至223年2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亲自夺取。)”诸葛亮涕泣的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和其他儿子事诸葛亮为父,只是与诸葛亮共仕而已。
  延至4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大败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南征
  直至225年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语:不毛为今天缅甸北境八莫)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详见诸葛亮南征)。蜀汉以南中的丰富资源为国家提供军用,蜀国变得富饶,便开始训练士兵,准备北伐。

  北伐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诸葛亮上《出师表》于后主,率军至汉中,准备北伐。他先在汉中练兵约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治甘肃陇西)、天水、安定(治甘肃济川)三郡当即降蜀。魏明帝亲赴长安督战,以曹真督关右诸军,采用以防守为主的战略。蜀军先扬言要由斜谷道攻取县,并使赵云、邓芝率一军据箕谷(今陕西褒城西北)为疑军,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参军马谡领一军为先锋,驻街亭。马谡指挥不当,大败,丢失街亭。蜀军失去前进的据点,只好退回汉中。诸葛亮斩马谡,上书自贬三级,以右将军身份行丞相之职。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冬,魏军三路攻吴,关中空虚。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蜀军此次出大散关,围攻陈仓二十馀日不下,粮尽而退。
  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诸葛亮第三次率军北伐。蜀军西向,取魏武都、阴平二郡而回。诸葛亮复任丞相。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伐魏,以木牛运粮,包围祁山。司马懿为统帅督军抵抗,司马懿深知蜀军远道而来,粮食后勤有限,便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命李严在汉中负责后勤供应,李严未及时筹集到粮草,便写信给诸葛亮说皇上命令退兵。诸葛亮退军后,他又欺骗朝廷说此次退兵是为了诱敌。当诸葛亮回来后与许多将士一道签名上表,弹劾李严,将他免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军出斜谷,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与东吴约好同时攻魏。但东吴迟迟不发兵,迄至五月,孙权才派陆逊、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汉囗),进攻襄阳,孙权自己则率大军围合肥新城。对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败东吴。他亲率水军东征,让西守的司马懿坚守不战,让蜀军粮尽自退。但当孙权得知魏主的意图后,认为己方成了主战场,吃了亏,即令全线撤军。在西线。诸葛亮鉴于以往的教训,分兵屯田,打算久驻。这年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蜀军全线撤军。刘禅无用.蜀军战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7-24
what
第2个回答  2008-07-24
即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人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他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
第3个回答  2008-07-24
诸葛亮

即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人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他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
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诸葛亮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早年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阳县之西二十里,一说隐居地是南阳?),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诸葛亮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隆中,一说是今襄阳隆中,另说是南阳,难定论。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诸葛亮于危难之际出而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间武三年(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等。由于作战的需要,他在天文、符咒、奇门遁甲上研究很深,《三国演义》上讲述很多。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诸葛亮的纪念古迹很多,全国有数十处。旅游观光者络绎不绝。
全国最早的武侯祠在陕西汉中的勉县。勉县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建于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公元二三四年八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卒于北伐前线的五丈原,时年五十四岁。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武乡在今汉中市的武乡镇),死后又被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现勉县武侯祠巍峨壮观,规模宏伟,有七院六十余间殿宇,既是凭吊先贤之所,又是文物游览之地。更有意义的是,勉县武侯祠所在地乃诸葛亮当年赴汉中屯军北伐的“行辕相府”故址。
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外,还有南阳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此外,还有建于唐代前的五丈原诸葛庙,建于明代的武侯宫(湖北蒲圻),建于建安时期的黄陵庙(湖北宜昌)等。浙江兰溪的诸葛镇,因诸葛亮子孙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万历年间始建丞相祠堂,距今已历三百七十余年。丞相祠堂有古建筑五十二间,内设诸葛亮灵位。近些年,兰溪丞相祠堂渐负盛名,影响日盛,是兰溪一大史迹和揽胜之地。
说到诸葛亮,在中国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羽扇轻摇,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隆中对、空城计、赤壁之战等一个又一个的锦囊妙计,令多少世人拜倒在诸葛亮的聪明睿智下。可以说他在中国完全成为了智慧的化身,历史教材上也是很多溢美之词-----"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古往今来的政治家,诸葛亮几乎可以说称得上是完人"等等。
小时候,我也非常崇敬诸葛亮。长大了,才觉得他也有不少缺点,甚至比较严重的缺点。可以说诸葛亮在中国是被抬得太高了,我觉得应该要还历史本来面目,实事求是。
之一: 诸葛亮的人才观
从这个角度来看,毫无疑问诸葛亮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为何?有成语为证--"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我在网上谈到这个观点时,不少人以种种理由来为他开脱。比如,蜀国小,人才缺乏;夷陵之战,蜀中精英死伤殆尽......我看,这根本不是理由!
首先,与刘备的发掘人才相对照,可以看出诸葛亮的不足。
刘备的三顾茅庐,对降将魏延、黄忠、严颜等的重视等等,无不显示其对人材的渴望和追求。正是如此,刘备从一介布衣起家,关张赵等多年相随。而后,自荆州到益州,众多文人勇士相追随,一时蜀中人才济济,一片兴旺发达的景象。而刘备死后呢?诸葛亮所用基本上是刘备所发掘的,曾有人以费祎、蒋琬、董允等人证明诸葛亮发掘人才之长,其实费祎、蒋琬、董允三人在刘备时已予重用。真正属诸葛亮发掘的是姜维,但此人的应用并非蜀汉之福。孔明出祁山他未曾出奇谋,甚至还不如魏延;也从未单独率领重要的作战,甚至还不如王平;孔明死后又参与除去蜀国的栋梁魏延;不为蜀国培养人才,廖化张翼等都是很早的将领,致使蜀中无大将;九伐中原其实不得民心且拖垮经济,他却执意而为;在后方兵将配置上,他为邓艾偷渡成功创造条件;最后,刘禅一降,他也马上降魏。
可以说,到了诸葛亮时,基本是在吃刘备的"老本"了!
再看用人。
" 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功"(见《先主传》)这就是一代枭雄刘备的用人方法。所以,众多文人勇士追随并乐于为蜀汉建功立业。而诸葛亮呢,从史书上看,对马超、赵云等人不能尽其才,导致其郁郁而终。李严,在刘备眼中是仅次于孔明的人物。刘备临终时,"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督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目的很清楚,刘备是让诸葛亮在成都辅刘禅主政务,让李严屯永安拒吴并主军务。结果呢?孔明以第五次北伐为借口,削了李严的兵权,调汉中负责后勤工作。因运粮事件,孔明抓住了李严的把柄,"乃废严为民,徙梓潼郡。"
对马谡用其短而不用其长(其长于幕后而非阵前)。对骁将魏延始终不能放弃个人之见。死后,居然让公报私仇的杨仪和"勇猛过人"兼富有战斗经验的魏延这两个仇家一起配合来决定蜀汉大军的命运--这个用人措施果然是亘古未有的。杨仪是什么人?居然说得出还不如降魏的话,由此你可以看见他是个什么的人了。同时他既没有战争经验、又没出过好一点的计谋。杨仪忠诚、经验、智力都没有,而蜀国姜维、魏延、马岱都在,真不知孔明为什么选中了他?杨仪一向与魏延有矛盾,趁此机会诬告他谋反。结果,蜀中唯一的骁将含冤被杀!!!
可以说蜀汉的失败首先败于诸葛亮的人才观!
被误解的君臣关系
诸葛亮一向被认为是蜀之栋梁,又以忠心耿耿而闻名天下。有杜甫诗为证: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其实,诸葛亮与刘备父子的关系并非如小说中所说的,他的忠也要打上折扣。
为何这样说?
首先谈谈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很多人认为:自从三顾茅庐后,诸葛亮就成为刘备身边的第一号人物。其实,这是绝对错误的观念,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并非如此紧密。
三顾茅庐后到白帝托孤前,诸葛亮与刘备并非如小说写的那样如胶似漆,在蜀的地位也非第一人。如在重大的夺取西川的战争中,刘备让诸葛亮守荆州,而带庞统;法正辅佐刘备西取巴蜀,北征汉中,为刘备建立帝业奠定了基础;刘备进位汉中王时,法正排名也在诸葛亮前。
再看关键的刘备东征。刘备称帝后,发兵征东吴为关羽雪耻,无数大臣都上表劝阻,只有一向主张孙刘联合的诸葛亮一言不发。刘备败回,诸葛亮才仰天长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诸葛亮当时的地位并不是刘备下面的第一把交椅,他自认为对刘备的影响力不如法正。
诸葛亮在蜀的地位提高要提到白帝托孤。但就是白帝托孤时,刘对诸葛亮也并非真正放心。白帝托孤,刘备对诸葛亮说的"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一段话和诸葛亮后来的"鞠躬尽瘁",既不是刘备首创,也不是仅仅只发生在诸葛亮身上。远的不说,在三国早期,东吴奠基人孙策在临终时就已经上演过这样一出戏文。《三国志》《吴书》《张昭传》:"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张昭)上表汉室,下移属城,中外将校,各令奉职。权悲感未视事,昭……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他对诸葛亮并不是完全信任和没有顾虑的。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既然以这样的方式将这话明白地说了出来,那诸葛亮也只有以"涕泣曰: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样的态度,来明确地表示他惟有尽忠而死也不会取而代之一途了。诸葛亮是聪明人,他不可能傻子似的应一声" 好"的。但是如此一来,倘若日后刘禅昏庸而诸葛亮真的想要取而代之,那他就要先背上个辅佐不力,背主食言的骂名,在政治、舆论以及民心上都将会面对"不臣不忠不义"的罪名,并因此导致师出无名而居于劣势。所以刘备这话与其说是信任与托孤,不如说是一种先发制人的威胁策略,另外刘备在白帝托孤之时,并非只找了一个诸葛亮,还有一个李严在侧。刘备将这样一个快速提升、以前从未进入过权利中心的政治新秀李严,列为两名托孤重臣之一,并且命其"统内外军事",再联系"君可自取"的言语,显然说明刘备要防备、制衡的目标是诸葛亮无疑。
诸葛亮忠于刘备么?刘备一死(事实上自从诸葛亮扶刘备灵柩回成都之日起),辅佐大臣李严就被已经撇在了一边。作为仅次于诸葛亮的尚书令,又是两名托孤重臣之一的李严,只被授了一个光禄勋的虚衔,并被弃于远离权利中心成都的江州,这样实际产生的后果,就是导致象北伐这样大的军事行动,完全没有他这个被刘备遗命"统内外军事"的托孤大臣说话和发表意见的份。
我觉得,还是要正确看待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不能让《三国演义》给糊弄了。

之三:"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
提到诸葛亮,不由让人联想到一个羽扇纶巾、足智多谋的形象。{三国演义}使诸葛亮成为了智慧的化身,似乎没有什么不在他的预料中,军事上的胜利是轻而易举的事。历史教材称他为三国时著名的军事家,人们甚至于认为三国中最厉害的军事家非他莫属。
那么历史上的诸葛亮在军事上到底怎么样?
我认为,历史上的诸葛亮在军事上能力平庸,其长于政治与外交,军事方面是他的短处。很多人可能不服,且听我一一道来。
首先看看他的军事生涯。
诸葛亮年轻时,根本没有什么军事阅历。诸葛亮第一次上阵,是在刘备攻打四川的时候,兵困葭萌,庞统战死,没有办法,才召"(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演义中大幅渲染"隆中对"后的"火烧博望"、"火烧新野",其实在正史中,根本一笔都没有记载。诸葛亮出山以后的第一份功劳,其实是过江东,说孙权,联合抗曹。赤壁之战以后,"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其间的借东风、伏华容、收四郡本来就子虚乌有,而且直到这个时候,诸葛亮也主要负责内政和外交工作,根本没有上过一线去打仗。
四川平定后," 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诸葛)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仍然是文职人员。所以才会有法正与黄忠取汉中,诸葛亮则呆在成都。在关键的夷陵之战中,我们看不到诸葛亮的作用,只有他那句事后之语"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就是白帝托孤时,刘备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也并不认同。刘备临终时,他心目中比诸葛亮更加重要的臣子,如关羽、张飞、庞统、法正、黄权等,死的死,走的走,他才"托孤于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但并非让诸葛亮负责军事,而是以从未进入过权利中心的政治新秀李严列为两名托孤重臣之一,并且命其"统内外军事 "。实际上让诸葛亮负责民政,而让李严负责军事。
说诸葛亮"用兵如神",起码在刘备生前是看不到的--刘备几乎没让诸葛亮带兵。
诸葛亮真正指挥军队作战是在刘备死后。"建兴元年,封(诸葛)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诸葛)亮。"他抛开刘备既定负责军事的李严,先后六次进行北伐。结果如何?北伐非但没有取得寸土,反而弄得蜀国疲惫不已,他自己也在最后一次北伐中病死于军中。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让人怜惜的同时,也证实了他军事生涯的失败是不可改变了。说诸葛亮是大军事家--完全没有成功的例证,怎么证明他军事能力强?
有人会说,诸葛亮只是时运不济罢了,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你看他的隆中对多好啊。接下来,谈谈让诸葛亮成名的"隆中对"战略。
毛泽东评点兵法时,毫不客气的指出:"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北宋兵法学者苏洵《权书•项籍》一文,谈到三国时期诸葛亮在战略上的重大失误:"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且彼未尝见大险也,彼以为剑门者,可以不亡也。吾尝观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兢兢而自安犹且不给,而何足以制中原哉?......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达之都,使其财帛出于天下,然后可以收天下之利。有小丈夫者,得一金椟而藏诸家,拒户而守之,呜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大盗至,劫而取之,又焉知其果不失也?"认为诸葛亮把战略重点放在益州(今四川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难以进取天下,是战略上的失策。
"隆中对"有对无策,不是一个很好的战略策划,诸葛亮也不是一个高明的战略家。它较同时代郭嘉进言曹操的十胜论相差甚远。对于诸葛亮战略上的失误,当时的人就已经有所认识。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说,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北宋时期的兵法博士何去非也指出,"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有合众之仁,而无用众之智。"这些都是非常中肯的评价。
不知几何,军事平庸的诸葛亮倒成了三国中最神机妙算的军事家了,真让人感到中国历史的不可思议!在网上,我多次提出此类问题,还有大批人为其辨解,甚至始终不悟,也真让人感到悲哀!
诸葛亮在军事上如何?引用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之语为此文作结--------"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8298.html?wtp=tt

第4个回答  2008-07-24
就诸葛亮就好了还说那么多干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