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和月夜都写了诗人对家的思恋,请比较两首诗在表达这种情时的角度有何不同

春望和月夜都写了诗人对家的思恋,请比较两首诗在表达这种情时的角度有何不同

1,对象不同。《春望》是从国事这一方面来表达忧国思亲的情怀。《月夜》是通过对妻子的怀念直接抒发对家人的思念之情的。

2,写作手法不同。《春望》是直接抒写,从自己的视线着笔,直接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而《月夜》从他方入笔,来反衬天下离别亲人的共同心声,含蓄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全诗原文如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话文释义: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月夜》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作者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全诗原文如下: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白话文释义:今夜鄜州月亮,一定同样清圆,遥想闺中妻子,只能独自观赏。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蒙蒙雾气,或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何时才能团圆相见,倚靠薄帷共赏明月。那时一定月色依旧,就让月光默默照干我们的泪痕。

扩展资料

《春望》创作背景:天宝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月夜》创作背景:天宝十五载(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八月,作者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诗。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采用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妙在从对方那里生发出自己的感情,全词词旨婉切,章法紧密,明白如话,感情真挚,没有被律诗束缚的痕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03
1,对象不同。《春望》是从国事这一方面来表达忧国思亲的情怀。《月夜》是通过对妻子的怀念直接抒发对家人的思念之情的。

2,写作手法不同。《春望》是直接抒写,从自己的视线着笔,直接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而《月夜》从他方入笔,来反衬天下离别亲人的共同心声,含蓄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全诗原文如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话文释义: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月夜》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作者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全诗原文如下: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白话文释义:今夜鄜州月亮,一定同样清圆,遥想闺中妻子,只能独自观赏。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蒙蒙雾气,或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何时才能团圆相见,倚靠薄帷共赏明月。那时一定月色依旧,就让月光默默照干我们的泪痕。

扩展资料

《春望》创作背景:天宝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月夜》创作背景:天宝十五载(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八月,作者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诗。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采用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妙在从对方那里生发出自己的感情,全词词旨婉切,章法紧密,明白如话,感情真挚,没有被律诗束缚的痕迹。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1
《春望》从自己的视线着笔,直接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月夜》从他方入笔,含蓄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来反衬天下离别亲人的共同心声.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