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为什么有人说是假的?

如题所述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夺取凉州。

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这就是《出师表》。

《出师表》表现了一个忠心耿耿的托孤重臣的赤胆忠心和殷切希望。而这个忠臣不是别人,正是具有传奇色彩的诸葛亮。诸葛亮的人格魅力不仅在于其智谋出众,治国有方,更重要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这是统治者们最想看到的。《出师表》把这两点都表现得淋漓尽致,遂得以流传千古。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nìng),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本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

本文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

本文有大量合成词,是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诸葛亮的提炼,后来都用为成语,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言)”等,由此不难看出《出师表》的语言成就,仅凭这一点它都应该流传不朽。

为什么有很多人质疑诸葛亮的《出师表》,主要是因为《三国演义》这篇小说是罗贯中改编的。很多内容和真实历史有些差别,甚至很多人认为真实历史和小说剧情中差别很大,根本不一样。虽然三国演义一直饱受争议,但其中的故事还是非常精彩。

历史还需要历史专家们来花时间来考证,从考古当中寻找证据,才能告诉大家《出师表》到底是不是真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哈~ 《出师表》的作者史学界有争议.不过较多历史学家认为《后出师表》非诸葛亮所做,我个人也认为《后出师表》为后人假托的.这很明显,诸葛亮写的《出师表》(或称《前出师表》)写的十分恳切,在第一次北伐曹魏失败后,诸葛亮自己也承担起责任,自贬三级.然而《后出师表》的语气写的好像是为自己的战争失败做狡辩的,说了很多理由,姑且不论对错,它不符合诸葛亮的风格.诸葛亮是一个有担当的人,不会说诸如”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这类逃避责任的话.我觉得最有可能是晋朝人所作.当然这个人写《后出师表》时,陈寿已经去世!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0-18
《后出师表》的作者史学界有争议.不过较多历史学家认为《后出师表》非诸葛亮所做,我个人也认为《后出师表》为后人假托的.这很明显,诸葛亮写的《出师表》(或称《前出师表》)写的十分恳切,在第一次北伐曹魏失败后,诸葛亮自己也承担起责任,自贬三级.然而《后出师表》的语气写的好像是为自己的战争失败做狡辩的,说了很多理由,姑且不论对错,它不符合诸葛亮的风格.诸葛亮是一个有担当的人,不会说诸如”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这类逃避责任的话.我觉得最有可能是晋朝人所作.当然这个人写《后出师表》时,陈寿已经去世,因为陈寿的《三国志》里都没有提到《后出师表》,但有提到诸葛亮所做的《出师表》(或称《前出师表》).
第3个回答  2019-04-10
我觉得是后出师表的文才太低所以易被识破。后出师表在古代也许就被否定了,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古代大诗人杜甫就在《蜀相》中写到"出师一表真名世",这里说的就是"一"而不是"两"或"二"。因为两篇出师表是在诸葛亮北伐的不同阶段分别写给后主刘禅的,所以后人不太可能把两篇混为一谈,所以杜甫单指前出师表的可能性非常大。
第4个回答  2020-12-09
因为诸葛亮有野心,他是乱世中的英雄,所以有人说出师表是假的。但是诸葛亮虽然有野心,但是他懂得知恩图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