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大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

如题所述

  “学术素养”,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在学术方面的基本素质和修养。根据《辞海》(1999年版)的解释,“学术”指较为专门、有系统的学问;而学问是各种知识的通称。由此推论,“学术”也就是“较为专门、有系统的知识”。不过,笔者觉得这种解释只是揭示了“学术”的静态含义,从动态上看,“学术”是一种活动,即专门知识的传承、运用和创造的行为过程。本文试结合自己的体会,侧重谈谈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主要是经济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主要是本科生)在提高个人学术素养方面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本科生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科研机构专门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可能性减小,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科生的学术素养不再重要。笔者认为,提高本科生学术素养的必要性至少基于以下两点。其一,有不少本科生毕业后会选择继续深造(读研)的路子,在本科阶段培育良好的学术素养对其未来的学术发展至关重要;其二,即使对那些本科毕业后直接参加实际工作的同学而言,良好的学术素养也是必要的,因为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复杂问题,而良好的学术素养有助于他们深入地分析问题和有效地解决问题,有利于他们成长为学者型官员或新时代“儒商”。本科生要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至少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包括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是提高大学生学术素养的起点。只有掌握了某个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才谈得上在该专业领域内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很难设想一个对某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不甚了了的人会对该学科有所贡献。本科阶段是大学生学习、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打好理论基础将终身受益。为此,一方面要重视课堂学习,掌握教材知识,另一方面,要广泛阅读各种参考文献,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新理论、新方法,以形成扎实的理论基础。  科学方法是专业基础的另一方面。众所周知,一个学科就其基本构件来说,一是理论,二是方法。方法与理论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就经济管理专业而言,本科生方法论素养的提升需要注重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大、最高的方法。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回国后曾经说过大意如此的话:我原以为自己在多年的实践中已经摸索掌握了一些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好方法,但回国后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才知道,其实我的这些所谓的好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早就讲得十分清楚了。二是要重视高等数学、计算机技术、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的学习。三是要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学习、体会和掌握社会科学的具体方法。  二、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虽然在自然科学领域也有学术之争,但在社会科学领域,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解释更加司空见惯。如:关于利润的本质与来源、关于中国的房价问题等,可谓众说纷纭。这是由社会科学既是科学又是意识形态的二重性所决定的。因此,从本科阶段就应该重视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要经常地把某个理论与它所对应的现实相对照;把关于同一问题的不同理论观点相对照……通过反复比较,发现其中的问题并认真思考,进而形成自己的见解。在具体方法和技巧上,有两点可供参考。一是根据课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一段时间里专门思考一个学术问题而不是多个学术问题,这样做的好处是:精力集中、思维集中、信息密度大,容易产生思想火花,形成自己的主见。二是积极开展同学间的讨论和辩论。课程教学计划中安排的课程讨论;学生宿舍里自发的自由辩论;学生社团组织的专题讨论等都是放飞思想、探讨学术的好形式。  三、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学术品德  科学的精髓就是求“真”。一个求“真”的人,首先应该使自己“真”。要把学术品德的培育置于提高个人学术素养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融入个人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要从头做起,从小事做起,逐步养成端正做人、认真做事的习惯。如果一个人在平时就抄袭作业(包括从网上下载),在考试时违纪作弊,他就很难做到学术态度端正、学术行为规范,也就很难在学术上有所成就。这是不言而喻的。  四、要主动走入社会,参加社会实践  理论源于实践。从根本上说,社会科学的实验室就是社会;社会科学的研究课题就是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社会科学问题的答案往往也存在于社会实践之中。因此,走入社会、了解社会、研究社会的本领是社会科学工作者最基本的学术素养。大学生从本科起就应学习掌握这种本领。由于高考压力,来自农村的同学不了解农村;来自城市的同学未去过工厂的情形比较普遍。这对于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尤为不利。因此,进入大学以后,同学们应积极利用各种机会,主动去接触社会、观察社会、研究社会。一是利用假期回家的机会,深入农村、工商企业、城市街道等进行参观、考察、调研。调研题目可以是老师布置的,也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或在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参加老师们的课题调研活动,可以得到更好的锻炼,因为有老师的具体指导,有比较规范的调查问卷或调查表格供你使用。二是认真地完成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各项实践性教学环节,特别是校外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避免走过场。三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观察社会的习惯,如:去商场购物、外出旅游等都可以用自己学过的理论知识去观察、思考现实问题。在这里,笔者将自己了解的两则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的成功案例与大家分享。一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产权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科斯的事例。科斯在读大学三年级时利用假期对美国钢铁企业等进行调查研究,后来写出了著名的学术论文《企业的性质》,该论文现在成了产权经济学的经典著作。另一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存在的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简称“发展组”的事例。1981年前后,“发展组”组织北大、人大等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开展农村调查,形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对当时中国农村改革政策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在当年参加农村调研的大学生中有不少人成了我国学术界和政界有影响的人物,如:陈锡文、杜鹰、周其仁、宋国青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