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体现诸葛亮才干的具体分析

如题所述

隆中对体现诸葛亮才干的具体分析: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隆中对》选自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国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去邓县隆中拜访诸葛亮时的谈话内容(促成三国鼎立的战略决策)。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邓县隆中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这一千古名篇,许多人能够倒背如流,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隆中对具有典范价值。此篇文章入选初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极为尖锐,终于在公元184年爆发了全国规模的黄巾农民大起义。黄巾农民起义军失败后,地主阶级加重剥削农民,政治异常黑暗,地方豪强的武装割据一方,这就形成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军阀混战。

在割据混战的初期,曹操占据兖州、豫州(山东南部、河南),袁绍占据冀、青、并、幽四州(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山西省及河南省北部),刘表占据荆州(湖北、湖南省),孙策占据江东(长江下游),刘焉、刘璋父子占据益州(四川)。

刘备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后来又到荆州投靠刘表,企图以“帝室之胄”的身份,用“恢复汉室”的名义,广揽人才,称雄天下。

公元207年,徐庶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刘备前往隆中,三顾诸葛亮草庐之中,诸葛亮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并分析了天下形势。后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这篇《隆中对》就是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2
所谓才干有些过于片面了吧。倒是可以从中分析一下诸葛亮这个人。
1。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对政治经济军事局势的理性分析,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大局意识,政治才干不言而喻。
2.但你想想,诸葛亮“躬耕陇亩”之中,那时还不是信息化时代,交通也是极其闭塞的,他的消息来源是什么?如果将隆中对和东汉末年的真正史料做对比会发现,诸葛亮的观点与分析太过片面,他的宏图大志完全是夸夸其谈,诸葛亮是一个嫉妒自负和自恋之人!

还有,从隆中对中可以看出其对刘备的忠心不二,这其实也是个人性上的缺陷,刘备是所谓汉室宗亲,当时东汉政权形式上还存在,所以不难看出诸葛亮的“帝王正统”思想。如果诸葛亮足够思想解放他应该去投奔曹操,事实证明曹魏政权才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诸多重大改革都是曹丕做出的,而不是刘备。诸葛亮人生最大的败笔就是坚持辅佐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他应该顺应历史,取而代之,而不是迂腐之极谈什么君臣知遇之恩、

总结,诸葛亮作为一个先进知识分子,具备了相应的才干,但没有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意识,没有历史潮流观念,迂腐的帝王正朔思想限制了其个人才华的发挥
第2个回答  2013-10-22
宏观战略上,三分天下,联合东吴,思想,确定了,刘备发展正确方向,
第3个回答  2013-10-21
分别从正面和侧面体现了诸葛亮的才干
正面: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侧面;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第4个回答  2013-10-22
隆中对体现了诸葛亮杰出的大局观和超强的针对性
诸葛亮面对的是纵横半生一无所有的刘备,他准确把握住了刘备急于求成的心态,站在刘备成就霸业梦想的角度,分析了天下大势,总结了主要力量的优劣,结合刘备势力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刘备的战略方向和实施步骤,既高屋建瓴,又脚踏实地,可谓策论的典范。难怪刘备说孤之有孔明如鱼得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