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料记载的中国第一位出国留学的人是谁?

如题所述

在中国历来 真正以留学的名义出国的是容闳 下面是他的资料
2004年8月3日,美国耶鲁大学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发布会,纪念中国首位留美学生容闳自该校毕业150周年。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温出席了发布会。1847年,19岁的广东青年容闳赴美求学,并于3年后考入耶鲁大学学习法律。1854年,容闳从耶鲁大学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成为中国首位留美学生。回国以后,容闳前后组织了4批共120幼童赴美留学,开创了中国官费留学的先河。在这些留美幼童中,涌现出“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中华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唐绍仪、中国第一位大学校长蔡绍基等历史名人。 中国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
在发布会上说,容闳是中国近代史上出国留学的开拓者,也是官派留学的首倡者。早期的中国留学生满怀报国之志,刻苦学习,他们的坎坷经历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2]2000年的5月5日,容闳的肖像进入了美国耶鲁大学的名人堂。我记得2003年耶鲁大学校长访华期间,我曾见到了他本人,他非常自豪地提到了耶鲁毕业了许多的优秀学生,诞生了5位总统,包括克林顿、老布什、小布什等,出了1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事实上,容闳是中国真正融入西方现代文明,并以不带偏见的眼光观察那个世界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纪念他的创举,却似乎忘记了他在那个时代的寂寞与悲凉。容闳在促进东西方交流的历程中尝尽坎坷,而被他送出国外留学的幼童,绝大多数在没有完成学业的情况下,就因为大清帝国顽固派对现代文明的无知与抵制,而提前被强令回国。这一段历史,也许才是最值得我们铭记并且反思的。

  1855年,26岁的容闳怀着报效朝廷的愿望,回到祖国。面对祖国的落后和异邦的强盛,容闳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国青年“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与中国”。

  当时清政府在惨遭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割地赔款之后,又遭到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严重打击,正面临覆灭的危险。当时,容闳这位只有美国学位,而无清廷功名的留学生报国无门、只能望国兴叹!

  1853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被镇压之后,清政府的统治趋于稳定。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清政府在经历了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的惨痛打击之后,开始注意启用一些开明之士,并积极寻求富国强兵之道。此时,受过多年美国教育、怀有教育报国思想的容闳,努力通过各种关系说服朝廷派遣留学生。

  1868年,清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了《浦安臣条约》。其中有“中国入美国的大小官学,可享受最惠国人民待遇“的条款。这种在教育交流方面的最惠国待遇,为容闳向美派遣留学生计划的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

  1870年,天津发生了焚烧法国教堂并杀害领事的“天津教案”。容闳经人推荐被任命为经办此案的李鸿章、曾国藩的翻译,这终于使得他有机会向曾、李二人提出选派幼童留学的大胆计划。
谢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1
“留学生”这个词,在中国已经很熟悉了。但实际上,“留学生”这个名词,最早还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不是指中国人到国外学习,而是指这个外国人到中国读书。发明这个词的,是中国盛唐时期日本的遣唐使。当时,有不少学生随着遣唐使来,随着遣唐使回,当时叫海学生。有的学生留下来较长时间在中国学习,这类学生日本人叫留学生。留学生这个词,实际上是一个外来语。

留学在国内已经成为一个比较热点的话题。目前为止,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已经达到了120多万人,回国人员目前也有三十多万人。去年回国四万多人,发展的势头是很猛的。

回顾留学的历史,从1872年第一批官派的留美幼童算起,到现在有130多年,最开始是几十个人,发展到今天的每年10万人,总数达到了上百万人。对留学生的分法有好几种,我个人做了一个比较简单的分法,分成了五代。

第一代留学生是1872年到1900年之间,主要包括了留美幼童和最早的海军留欧的学生。这些留学生造就了中国最早的一批领袖,产生了民国第一个总理。
第2个回答  2013-10-21
唐三奘、不是留学、而是偷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