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必须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政治

因为中华传统文化在规范传统社会的政治秩序、维系家庭的孝亲观念和培育个体的价值取向等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

其一,传统文化有助于社会稳定的巩固。传统文化是在农业生产基础上形成的农业文明,它建构起以孝为本的伦理纲常、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以及物我不分的认知方式。

其二,传统文化有助于以家庭为中心的伦理观念的形成。传统社会建立于血亲关系的基础上,相对于公共社会而言,它是一个以生产劳动为中心的固定血缘和亲属关系的集合体,是一个熟人社会。因此,传统社会注重人际脉络和家族归属,建构起“以孝为本”的家庭关系模式。

其三,传统文化有助于培育以“德”为中心的个体价值取向。在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认知中,传统文化注重人的德性的形成和培养。《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其中“学”与“习”指的就是对于德性的修养和践行。

从整体来讲,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重大价值和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传统文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基础和精神保障。现代化并非西化,也无固定模式,但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无法脱离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否则现代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次,传统文化所孕育的民族精神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价值纽带。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它可以凝聚社会各领域的力量,激发各民族成员的归属意识、认同意识和进取意识,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最后,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可以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有益帮助。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标识,是华夏儿女保持族群认同和精神团结的文化符号。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中,我们既要保持民族文化底色,守住民族精神阵地,又要参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应有贡献。

扩展资料

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出炉

教育部表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活动,是不断创新新时代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形式与方法,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优势与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是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引领学生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的重要途径;

是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探索学科融合协调发展,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全面提升高校美育体育质量的创新之举。

教育部要求各传承基地要扎实推进建设工作,进一步对标基地建设原则、任务和要求,紧密围绕课程建设、社团建设、工作坊建设、科学研究、辐射带动、展示交流六个方面建设任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以传承项目为内容的选修课程,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实行学分制管理,切实落实2个学分;

建设2—3个校级传承项目学生社团和1个实践工作坊;加强以传承项目为重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辐射带动当地3所左右的中小学校和1个社区,开展基于传承项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活动,加强成果交流与展示,切实将传承基地打造成本校的特色和品牌。

教育部将对传承基地实行动态管理,引入退出机制,定期对建设效果与质量进行跟踪监测和综合评价,对建设成效明显、具有推广价值的传承基地,将进一步予以支持。根据建设目标,2019年教育部将启动第二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工作。

参考资料:共产党新闻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与时代价值

参考资料:新华网-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出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2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保护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根基的需要。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其既有的传统、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就会丧失文化的特质。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天地之间、莫贵于民的民本理念,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革故鼎新、因势而变的创新精神,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高尚气节,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无不凝结着前人的心血、智慧和思想精华,无不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无不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无不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几千年始终延续发展,成为维系民族成员的心理纽带,成为振奋民族精神的力量源泉,成为中华民族延绵不绝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对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对于当今中国来说,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安身立命的重要根基,必须以对民族、对历史、对后人高度负责的精神,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更好地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民族生命力、激发民族创造力、铸造民族凝聚力,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第二,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立足时代实践、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行新的文化创造的需要。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连续的过程,是在既有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和创新。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文化发展的历史也是如此。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是进行文化创造的深厚土壤,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我们要在广征博采的基础上廓清历史文化发展脉络,认真挖掘提炼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价值,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阐发,作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扬光大。当然,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回到过去、守旧复古,而是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要求,进行科学梳理、精心萃取,从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上进行新的文化创造,用新的思想、新的精神丰富文化宝库,不断创造符合当代精神和时代潮流的新文化。 第三,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吸纳融汇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在与世界文化对话交流中丰富发展中华文化的需要。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与世隔绝,都需要从其他文化中汲取养分。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上,不同文化尽管有过摩擦、碰撞和冲突,但交流、借鉴和融合始终是发展的主流。一个民族要跟上时代,就必须善于同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广泛交流合作,学习和借鉴外来文明成果,取诸家之长,走自己的路。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经久不衰,就在于它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具有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传统。虽然我们也有过封闭时期,有过闭关锁国、抱残守缺的教训,但在漫长的历史上,开放包容构成了中华文化发展的主体,中华文化在吸收借鉴中不断丰富壮大。当然,学习借鉴不是简单模仿、照抄照搬,不能生吞活剥、囫囵吞枣。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始终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性,把有益外来文化同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融入中国文化元素,打上中华文化烙印,形成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使中华文化始终立于世界文化发展的潮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7-31
对于个人来说,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做人,做事,立业,持家都有积极的作用。
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最核心、最有特色、最具魅力和凝聚力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西方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入侵很大,所以,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我们在文化融合中依然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
第3个回答  2013-10-22
你想颓废?
第4个回答  2021-01-04

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励行人,优秀传统文化的义务传播者
---山东嘉祥乡村儒学讲堂剪影
电视台记者跟随乡村儒学宣讲团,来到山东嘉祥孟姑集镇、大张楼镇,和老百姓一起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耳目一新。

整场讲座突出儒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围绕传统文化中“仁者爱人”“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的传统理念,突出孝敬老人、关爱子女、和睦邻里的现实主题。
“乡村儒学宣讲团”由山东孔孟文化研究会交流中心秘书长,孝文化研究专家沈孝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吉祥文化研究专家张同连;北大客座教授,中国福寿讲堂孝文化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潘守宇等文化艺术界专家学者组成。
嘉祥儒学讲师团是一个无私奉献团队,沈老师和张老师都已经退休,他们牺牲休息时间,带病宣讲。他们说:先贤常善救人,故无弃人。我们要把流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转述传播给人民。潘守宇先生是一位企业家,不但带头宣讲,还自动出资,出车,当司机。
荀子有言“儒者在朝则美政,在野则美俗”。美俗就是化民成俗,改良社会风气。他们推动的乡村儒学每到一村,便改变一村的民风民俗,深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如果乐于奉献,勇于牺牲,坐而言之,起而行之,何愁儒学不接地气,不贴近生活?德不孤,必有邻,他们的行动带动了一批自愿者,他们自愿为乡村儒学大讲堂无偿服务,每到宣讲地点,他们义务做好准备工作,例如支起宣传牌,组织好会场秩序,拍照录像,转发音像,传播正能。
在1个多小时的讲课过程中,沈老师主要讲了孝道文化;张同连与广大听众讨论了吉祥文化,论述了吉祥文化的概念、吉祥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如何创造吉祥人生三个方面的问题。潘老师围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共建和谐人生”主题,谈古论今,旁征博引,论述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讲了《论语》中出现过109次的“仁”字内涵。重点围绕“仁”讲述了该字的三层含义,即人与自然要和谐、人与人要和谐、人的身心要和谐。潘老师主要讲了:什么是儒学?儒学的当代意义?具体学习儒学什么?潘老师大道至简:字音通理,字形藏意,儒学就是人立身处世必须的学问;从国内国外的事例讲了儒学的现实意义。潘老师纵横古今,日月星辰,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本来是一家。他妙趣横生,旁征博引列举了大量的儒释道和国粹中医的文化案例! 他讲到:一个好的老师,能让他的学生变化气质。而有一个人,有一本书,能让一个民族变化气质,这个人就是孔子,这本书就是《论语》,这个民族就是中华民族,这种气质就是“文质彬彬”的君子气质。百年奇特几张纸,千古英雄一窖尘。唯有炳然周孔教,至今仁义化生民。号召大家学习家乡的宗圣曾子:树立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为天地立心;树立协和万邦的世界观为生民立命;树立己达达人的人生观为往圣继绝学;树立推仁弘毅的价值观为万世开太平的信念。
潘老师举了很多儒学的例子---
讲了孔子的弟子子路和别人打..的故事:子路..帽,别人..头;但孔子判对的子路输帽子,子路不解,孔子说:“头比帽子重要!”
这就是中国的佛,佛是站在人的**利益上,去做出**局的权衡。而永远不在局部真理上较死理,钻牛角尖。
讲了孔子赞同子路救人领赏;而强烈反对子贡国外赎回鲁国奴隶,而不领政府奖赏的大公无私的举动。
讲了孔子听说马厩失火,不问烧死了多少马,而问伤亡了人员没有?
讲了24孝孝感天地,舜帝孝悌的故事,要寻忠良将,须登孝子门.....
讲了临县鱼台闵子骞芦花孝悌的故事: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道不远人,身家国同构,天地人合一。儒学就是仁学,就是做人的学问,厉行传统文化,拥有幸福人生!
慈悲的圣贤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其实圣贤经典的价值,就在于在千古之前,他们有价值的生活经验,可以穿越沧桑走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的微笑着,注视着我们仍然在他的言论中收益而已!我想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灵魂。 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减少人生成本,使我们尽早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
潘守宇老师国学为根,诗思为魂。深厚的国学素养,激情四溢的诗人气质光彩照人,谈笑风生,语惊四座,言服八荒!深入浅出,言近旨远,把国学现代化,国学生活化,国学简单化,国学大众化。古代智慧现代化,西方智慧中国化,中西智慧全球化。 讲到:要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先内圣,然后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在大地上承担责任;但一个人要在天空上建立智慧;一个人要像圣贤那样去努力的完成工作;一个人要想道家的神仙那样去举重若轻,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万物自然;这就叫神于天,圣于地,达则兼济天下,而穷则独善其身。以儒治世,以道养生,以佛修心。这就是中国人最理想的人格状态!口吐莲花,一席谈让匹夫起舞,顽石点头,三山五岳躬身起敬。他专家一样的权威,明星一样的气质深深征服了在座的每一个人!满场聚精会神,全神贯注,没有一人中途退场,没有一个交头接耳,除了录像没有一个玩手机的。
听镇里领导介绍:没有通知太多的人,但很多村里群众和干部听说后,自发赶到镇政府大会议室聆听讲师团老师的授课,座无虚席!一直讲到中午12点多,没有一位听众提前退席。一直镇里的领导都惊奇:以往开会特别是听课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遵守会场纪律!
讲座结束时,已经12点多,大家围着老师们久久不愿离开,沈老师把他主编的《曾子名言》分发给大家!连摆在讲台上的会签都被听众取下来,让老师们签上字、留下电话和微信号。潘老师2个多小时的脱稿演讲,没喝一口水,连麦克风也没用,热的汗流浃背。听众们纷纷问候辛苦了!但潘老师用诗的语言诙谐地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为什么我热的汗流浃背?因为您们用心听得认真!因为智者跨越千年与我们同行!因为我们的心和圣贤在一个频道上共振!
听镇里组织讲座的干部张丽华介绍:讲座结束后,虽然过了开饭的时间,因为自发来的听众太多,没有提前退会,以致镇政府伙房准备的馒头售罄,又从外面紧急调来馒头。
农民兄弟如饥似渴需要精神文化,凋敝的乡村太需要输血急救,乡村文明是中华文明史的主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农耕文明不仅是一种耕作方式,还是一种道德思想文化的传承。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把中华文明继续传承下去,10亿人的乡村这块重要阵地是绝对不可以放弃的。否则,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别人会来填补我们的精神空白。整个中华民族就会处于失魂落魄的状态。所有的宗教都强调爱,所有的艺术都强调美,所有的科学都强调真。真善美普世的文化就能打动人心!人心就是万宝田,也种银子也种钱,种下苦来就吃苦,种下蜜来就吃甜,祖宗留下一句话:人的良心就是天。中国就是心国,万法唯心,一切从心开始,您我的良心就是上帝,您我的灵魂心灵一旦觉悟了,就是宇宙的主宰!
华夏又逢盛世,满心却是迷茫。曾经外向求索,反生无奈乱象。好的救赎之道是把习惯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来,关注放逐已久的心灵。儒学乡村讲堂,归根复命!愿更多的人像当年的孔子;乔达摩悉达多一样为荒漠化的乡野进行灵根再植!重建温情的乡土中国!
乡村文明是中华文明史的主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农耕文明不仅是一种耕作方式,还是一种道德思想文化的传承。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把中华文明继续传承下去,10亿人的乡村这块重要阵地是绝对不可以放弃的。否则,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别人会来填补我们的精神空白。整个中华民族就会处于失魂落魄的状态。
儒学乡村讲堂,归根复命!像当年的孔子;乔达摩悉达多一样为荒漠化的乡野进行灵根再植!重建温情的乡土中国!
重温国学经典,阐明中华义理,回归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复述历代先贤先哲创业、仁人志士居仁由义的故事,所有这些无非是激活中华文化的优质资源,是返本式的开发利用,是守成式的承先启后。但这基本上属于传承的范畴。传承与创新相联系,传承的主要目的在于创新。
坐而论道者多,起而行之者少。如果能够知行合一,主张什么,便实践什么,即使不会立竿见影,也会慢慢产生显著的效果。
宣讲团围绕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吉祥文化等方面,用精彩的语言和事例为村民阐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用故事化、生活化的方式教导孝道和文明礼仪,破迷开悟,用圣贤智慧帮助人民大众离苦得乐,让村民真正感受到儒家文化的精髓。
中华文明说到底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文明样态,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儒家核心价值是中华文明的DNA,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每一分子所恪守的行为准则。儒学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需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设立儒学一级学科是“传”“守”“进”“新”的客观保证。传播仁、义、礼、智、信传统美德和“勤、善、公、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围绕传统文化中“仁者爱人”、“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的传统理念,在广大农村倡导形成健康向上的民风。活动中,充分发挥“乡村儒学讲堂”的作用,形成文明和谐的道德风尚。
他们的行动引起了全国舆论界的涟漪,各大媒体纷纷报道------
乡村儒学,唤醒“沉睡”道德
空虚的乡村由儒学来填
山东嘉祥乡村儒学现象剪影儒学入乡村 美德传四邻
乡村儒学讲堂——播撒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
输血急救凋敝乡村,完成儒学现代转型
从孝文化发祥地走出的东方文化新路标
乡村儒学讲堂不但要替代传统中国乡村社会中学堂、祠堂和道堂的功能,而且要提升它的公共性和现代性,让它与现代社会更好衔接。乡村儒学绝对不是单纯的复古,同时还要完成儒学的现代转型。我们搞儒学教化一定是和现代社会的理念与形态相结合的一种新的儒学。
儒学不仅仅是一种学问,更是一种实践,是一种生活。从小事做起,日行一善,大人小孩都可以躬行。这不是“挟泰山以超北海”那样的大能,而是“为长者折枝”这样的小为。
慈悲的圣贤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其实圣贤经典的价值,就在于在千古之前,他们有价值的生活经验,可以穿越沧桑走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的微笑着,注视着我们仍然在他的言论中收益而已!我想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灵魂。 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减少人生成本,使我们尽早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
记者采访获悉,宣讲团已经走进了嘉祥县的所有乡镇,开办了近百场儒学讲堂。他们发愿还将再接再厉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义务传播者。


------   一个好的老师,能让他的学生变化气质。而有一个人,有一本书,能让一个民族变化气质,
这个人就是孔子,这本书就是《论语》,这个民族就是中华民族,这种气质就是“文质彬彬”的君子气质。“百年奇特几张纸,千古英雄一窖尘。唯有炳然周孔教,至今仁义化生民。”孔子是中国文化之中心。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2500年之文化,因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2500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中国上下5000年文化代表非孔子无与伦比!至今“仁义”化生民。今天时间有限,我们就先学习“仁义”其中的一个字:“仁”。这个仁字,在《论语》中共出现了109次。
我现在拿的就是仁字,是二人为仁。仁有3个含义:其一就是人要与天地自然要和谐;其二就是人要与每个人要和谐;其三就是人身与心要和谐。-----摘自潘守宇先生的 演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