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介绍一下民间工艺美术

如题所述

民间工艺美术  生产者为自身需要而制作的民间工艺美术,主要包括剪刻工艺、织染工艺、编扎工艺及其他。剪刻工艺主要有剪纸和皮影。织染工艺主要指人民群众日常服饰和居家用品,其门类有刺绣、织锦、挑花和印染等。进入现代后,民间工艺主要指的是传统民间工艺的承传。   剪刻工艺主要包括剪纸和皮影。皮影制作随着各地的民俗活动而广泛流行于民间。20世纪的中国农村仍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这种习俗。每逢节会喜庆、祭祀礼仪或织绣活动,人们都要剪制花样,寄托美好的祝愿和理想。这一时期的剪纸基本保持了原有的风格,有着南北之分。西北、华北、华南、西南地区的剪纸基本属于天真浑厚的北方风格,华东、华中、西南地区的剪纸则为玲珑剔透的南方风格。20至40年代曾有许多农民背井离乡,进入都市依靠剪纸为生。受到都市文化和消费者趣味的影响,剪纸脱去了一些乡土味而趋向清秀淡雅、精致肖形。20世纪下半叶,一部分剪纸发展成有组织的商品生产,一些艺人成为职业剪纸艺术家。大部分剪纸则产生于民间。剪纸在80年代更为人们重视和喜爱,出现了一些全国性或地方性的剪纸学会、研究会或专业刊物。   皮影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戏剧形式。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北京、河北、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区。50年代以后,由于现代戏剧和影视艺术的迅速发展与传播,民间影戏大受冲击。政府为保护、研究和发展这种民间艺术,组建了一些专业剧团,并在城乡甚至国外巡回演出,皮影工艺的开发制作也因此得到一定的弘扬与保护。   民间织染工艺制作遍及全国各地。比较有特色的是贵州苗族的蜡染,广西壮族的扎染、壮锦,湖南湘西的土家锦,广东黎族的黎锦,新疆维吾尔族的艾得力斯绸,汉族的蓝印花布、挑花刺绣和各种布制玩具用品。20世纪上半叶,外国机制印花布大量涌入中国,并在竞争上取得优势,从此沿海地区的民间土布和印染生产如江河日下。自50年代以后由于现代文化的广泛传播,乡村民间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服饰大都被淘汰,古老的织染工艺也趋向消失。只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和边远闭塞地区,还略能见到一些保持传统特色的织染工艺。进入80年代后。国家对这种状况有所重视,采取了一些保护和发展生产的措施。随着农村经济的活跃和旅游业的兴盛,乡村的织绣工艺略有复兴。   中国广大乡村城镇的农民或艺人,以竹、藤、棕、草、麻、葵、柳、玉米皮或麦秆等自然材料编扎各种优美的居家实用工艺品的制作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许多富有传统的民间编扎工艺逐渐转向出口商品的生产,这种特点在沿海和大城市周围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如山东的草编,浙江的草、麻、竹编,四川的棕、竹编,安徽的竹编等。民间编扎工艺作为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副业为各地政府所重视,生产迅速恢复并走上合作化道路。自70年代以来,民间编扎工艺生产更是突飞猛进,企业和从业人员大大增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艺人们创新了许多工艺技术和品种。风筝、花灯也是历史悠久的编扎工艺。每逢初春或年节喜庆,在民间可见放风筝和闹灯、赏灯活动。这一时期以北京"风筝哈"、天津"风筝魏"、江苏南通和山东潍坊的出品最为著名。花灯的著名产地有浙江硖石、广东佛山、福建泉州等。20世纪下半叶特别是80年代,放风筝、观彩灯的民俗与现代文化结合,出现了潍坊国际风筝比赛、自贡国际恐龙灯会等融娱乐宣传、文化交流、经济贸易于一体的新形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们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此外,其他一些民间工艺如民间绘画、雕塑、烧造、营造、服饰、装潢工艺等,自辛亥革命以来,在新的文化环境中或延续流行,或沉寂消失,或推陈出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愈来愈显示出它们自身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立足于不同角度的整理、恢复、提倡、保护和开发工作,正在或有待于进一步地展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