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如题所述

世界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科学探究和科学发明,那么科学课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小学科学课是将自然科学作为一个整体为中小学生设计的课程,教学任务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教育的核心,因此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而又重大的意义。科学课的本质在于探究,探究已经成为小学科学教育的灵魂,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与否,将直接影响科学学习目标的实现和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在学校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并非轻而易举的事,一般的科学课堂以单纯传授科学知识为目标,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重死记硬背、轻知识形成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加大科学课的教学改革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呢?一.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好奇心和兴趣小学生对自然事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恰恰是进行科学探究的起点和原动力,有了这样的好奇心,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成功的科学课,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主要来源于好奇心,求知欲。教师要通过巧设悬念,将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继而转化为探究兴趣。好奇心是学生开展学习的原始动力,精心呵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促进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并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技能的形成。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究活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那教师在教学上也就事半功倍了。兴趣是学好一门学科的最好的老师。科学课,是以学习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门新型课程。它不是空洞说教,而是让学生从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感染。要开展让学生有兴趣的探究,就要有主题。要形成主题就得从问题开始,问题可以是学生直接提出,也可以是老师引导形成。但最关键的还应该是让学生感兴趣的。只有这样,才可能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探究活动,而且学生较高认知水平的提问能刺激学生进行较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所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对科学实践活动是不可缺少的。如:在《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一课中,先让学生观察电池盒小灯座的构造,看看电池夹、小灯泡、电线是怎样安装的,接着指导学生合作连接线路,让小灯泡亮起来。这时,学生初步感受到不用手按住灯泡就亮起来了的兴趣,进而要学生想一想怎样才会让更多灯泡亮起来呢?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立刻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情绪高涨,为后面的探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学生有兴趣的探究主题可以从我们身边去找,如:校园植物的调查、学校绿化率、学校周边环境、废旧电池的回收……,这一些都是很好的活动主题,而且也很适合小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边观察边探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还可以逐渐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创设探究氛围,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探究思维,鼓励学生敢于探究爱因斯坦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因此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开展多样化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问题环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想、用自己的双手去做、用自己的嘴巴去说……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周围事物,鼓励孩子提出问题,。问题提出来后,教师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设计好实验和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和相互讨论。在教师引导和建议下,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实验、搜索证据、观察、提问、设想和验证。孩子们要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实验过程中的想法、活动情况,与正确答案相比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都能根据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提出相应的问题,并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大胆的猜想。当探究活动的前期准备完备时,小学生往往要急于动手。这时教师应该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避免随意性、盲目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使学生明白:科学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谁都可以研究它。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科学问题,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有实在的探究必要和价值。三. 合作是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形成的前提科学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其中的生生互动常为传统教学忽略。新课程积极倡导合作的教学方式,旨在以此方式促进学生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合作是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形成的前提。新课程积极倡导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合作进行科学探究是一种新方式,一门新学问,。比如《哪杯水多》一课,当学生比较哪一个杯子里的水多时,教师出示实验器材:各种杯子、尺子、量筒、滴管,作以指导。“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一片段中,教师以“一个人能完成吗”,让学生瞬间意识到了合作的必要性,再以“你们打算怎么做”引导学生自我解决具体合作的方法。这一环节的处理,也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今后更好的学习科学打下了基础。如,在教《测量物体温度》一课中,在测量空气温度时,需要有人测量,有人观察,有人记录,并且测量空气温度要在校园里的不同地点。因此要走出教室,到树荫下、操场上等地方,于是让组内学生轮换着测量,轮换着观察温度计的变化,轮换着记录,这样既让学生学会了怎样拿温度计、看温度计、读温度计指示的温度,又熟悉了摄氏温度的写法。这样轮换角色,既能让全体学生了解了地点不同,空气的温度不尽相同的知识,也可避免课堂长期让少数动手能力强、胆大的学生独霸演练,还可防止那些胆小、内向、表达不太流畅的、基础相对较差、思想常开小差的学生在班集体中落伍,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有利于发挥课堂最大效益。四.了解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各有不同,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在自己的环境中受到的熏陶不同。因此每个人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形成自己的特长。老师就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爱好特长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某一方面的创新才能。因材施教要求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要注意到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何,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要求老师在学生发表自己的创新时,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要让学生把话讲完。然后根据学生的方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辅导。既让学生有充分的表现的机会,又使学生的方案得到完善。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某一方面的创新才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