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学习上我有时很聪明有时很笨呢?

有时我会对很难的题目很容易懂但是有时我对很简单的去是不懂啊

我觉得这是正常的,人不是完美无缺的。在学习上亦如此,有时候很复杂的问题,一下子就可以解决,思路很清晰,灵感也好。而有时候却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也要想好久,此时头脑很空虚,处于朦胧的状态。这可能是思考的范围多了,从而你投入了这个题目中,把重点都抓住了,难题目,自然不能从表面上看咯.要涉及到很多的知识点。不难的问题,有时候可能抓不住重点,也可能方法不对,导致好久也做不出来,好似迷失方向。
不论什么时候都要做明白事、做聪明人,而不要做遇事马虎的糊涂人。”一贯以来,家长如是教育子女,老师如是教导学生,单位领导亦如是要求属下,可谓难有例外。我也是在这种说教的熏陶中长大的,头脑中自然少不了留下这种教诲的印记,凡事容易计较顶针,好像没有一个黑白分明就不能证明自己的聪明,就决然不肯轻易罢手。

然而,流失的岁月却告诉我,在很多场合、很多情况下,尤其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事无巨细都想要坚持做明白事、做聪明人,其实是十分吃力、非常累人、难度极大的。

作为一个普通人,人生一世至少数十年,年年三百六十五天,掐指算来纷繁琐事知有多少,哪个人能一一理清、条条明白不犯半点糊涂;社会交往中,新朋老友、家人亲属、上级部下,有多少亲疏远近、人前背后,少不了闲言碎语、嫉妒猜疑,恐怕没有谁能辩明其中所有的是非长短,又怎么谈得上明白两字,又如何能聪明得了。漫漫人生旅途中,只怕从来就是糊涂的时候多于明白的时候,糊涂的事情多于明白的事情。

即便是所谓的聪明人又怎样呢?《红楼梦》里的王熙凤算得上普通人眼里的聪明人了,遇事样样明白,处事件件精明,到头来不还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古往今来逝去的岁月中这类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情并不罕见。何况普通百姓中那些偶尔耍耍小聪明者,就更不值得一提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聪明不一定高明”吧。

其实“大智者若愚”,作为真正大彻大悟、睿智绝顶的聪明人在许多的场合和时间里反倒是显得有点懵懵懂懂,甚至浑浑噩噩。他们不会当家理财、不会操持家务,对身边的小事情似乎从来就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对生活中的家长里短、是非曲折从来就是听之任之、不争不辩,不要说明明白白,其言其行能避开糊涂两字就算上上大吉了。恰恰是这种对繁琐小事的“糊涂”、“随和”,才能造就他们超乎凡人的聪明才智,保持在大事情上的头脑清醒。

人们都想要做明白处事的聪明人,这种心情完全可以理解。首先为的是自己不上当、不受骗、不吃亏,其次也是出于人类本能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有时仅仅是想满足一下内心的虚荣。只是结果并不一定尽如人意,经常是未及明白愈加糊涂。往往遇有这样的情况,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好不容易明白了“陈芝麻、烂谷子”中的一分原委,却又凭添了三分的不明白和七分八分的稀里糊涂,使一件原本非常简单的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反而陷入了云里雾里。

“谁都想看透别人,谁都不愿被别人看透”。不过可要知道,要想看透别人,就有可能被别人看透。因为你有三分聪明,别人也有几分机智。切记,尽管你看透了别人,但不要轻易捅破这层窗户纸;尽管你的道理是千真万确的,但不要轻易和别人争什么天高地厚。大可不必去图什么嘴上痛快和虚荣心的满足。这种待人处事上将锋芒藏于剑鞘之中的适度“糊涂”,不仅体现了一个人良好的自身修养和平易近人的亲和力,也是把聪明变为高明的有效方法。

对于生活琐事保持适度的糊涂,还能节省时间、节省精力,避开很多不必要的烦恼。有人说“幸福是耕耘后收获的,烦恼是无聊中滋生的。”闲暇时分,无所事事,有些人就喜欢在亲友邻里之间、你我互相之间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上探根究底,欲图什么都弄个一清二楚、明明白白。最终不仅是伤精费神,还给自己添了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烦恼。到是那些大大咧咧的“马虎”之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随之由之,乐得省心省力,也没有了数不尽缠身的烦恼。身边小事情上的“糊涂”绝对能让你拥有平静如水的良好心态,并经常保持下去。

不知当年郑板桥所说“难得糊涂”究竟是指什么。我在这里要郑重说明,上述的“聪明”和“糊涂”仅适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民间的人际交往之中,决不涉及国家大事、科学研究、公务政务及任何公干。敬请各位注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2
那不是你笨,而是你不注意,你喜欢有挑战性的事情,太容易的反而不会引起你的注意,
第2个回答  2020-08-11
我也是,我在学习上脑子超快,能分裂出许多思维,但生活中很笨,比如今天去游乐园做小汽车,我在正驾驶上,车子都歪了我还没感觉出来,还觉得是自动的,这个方向盘就是个摆设,然后我妈提醒我我才反应过来,学舞蹈时别人一学就会我学好几遍都不会,老师还说我太愚了,我也许可能是懒得反应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吧哈哈
第3个回答  2013-10-12
难得糊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