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民居建筑的特色是什么?越细越好

急求

  仡佬族民间建筑。住房一般分作三间,中间为堂屋,不住人。也有分作两间者,一间作卧室,一间作厨房。以前的建筑形式有土筑房、篾编房和石砌房、小树条编织成的篱笆房、用枝枝作架盖以茅草的塌塌房和四脚棚。塌塌房檐下有矮小墙壁,四脚棚一般成三角形,屋檐触地。还有一种穿斗房(也称“高架房”),用大木柱和厚木板建成,以瓦片或薄石板盖顶。

  仡佬族的民居,多依树、依山、依地而建,具有防潮、采光充足、通风良好等特点。在务川仡佬族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其民居形式也不断演变。

  一、干栏

  干栏棚是仡佬族早期的建筑民居。《魏书》载:僚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干栏大小随其家口之数”。以后,干栏从树上移到平地,在地面上打木桩,桩上再用巨木铺排,房顶为人字形支架结构,用茅草或树皮盖顶。其原始依树积木的干栏棚,已不再用于民居,多为看守庄稼时的临时居所,因主要是防野猪,这种简易的干栏棚,也叫“野猪棚子”。

  二、千根柱头落脚

  以树为柱或打桩为柱,四根柱子两高两矮,钉于横梁铺木板或竹片形成一面水的房顶,盖茅草或杉树皮,四周以圆竹或细木或苞谷秆加夹板作壁。由于细木、圆竹、苞谷秆成百上千,像千根柱头落脚,这种民居,也可以在四根柱子上另构人字形屋顶,外观上看,与楼房相似。

  三、三角形住宅

  三角形住宅一般后靠土坎或石墙,也可靠大树,在几根树上悬空也可。这种住宅只需二柱一梁,两柱交叉成三角形,梁在两柱交叉的点上向后斜拖至后靠之地,因而,这种住宅又叫拖尾巴茅叉屋。这种三角形住宅地上的主体建筑由三个三角形组成,梁、柱、地形成的两个三角形斜联一体,构成屋面和墙身,两柱形成的三角形为进出的门,也是通风采光的窗,这种住宅现已不用于住人,多用于堆放杂物或作简易厕所。因堆放的杂物常常是用于农业生产的草木灰,这种三角形建筑,也被叫做“灰厂棚棚”。

  四、拱形住宅

  便于迁居,是在三角形住宅基础上,利用弓的原理创造。拱形住宅的主体建筑,底座为六根方形木料结构而成的长方形,形状似床,上部建筑只需四根韧性材料(如竹)加工成薄片,用两根制成内拱,支撑墙身和屋面建筑材料,用两根制成外拱,固定墙身和屋面建筑材料,墙身和屋面的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以轻薄为标准,可以是棕叶、树叶,也可以用篾片编织的薄席。单人拱形住宅高度低,面积小,不能满足家庭的需要,经逐步改进,形成两品拱形屋面和墙身,折叠拼装。此住宅已不再用于家居,专属于流动养鸭的人们使用,因而得名“鸭篷子”。

  五、木结构住宅

  木结构住宅分五架房、七架房,也有九架或十三架,十三架房一般为三层楼。木结构住宅具有三角形住宅的稳定性和拱形建筑有地梁的特性,屋面多用人字形两面排水,底部用川排连接,在离地二至三尺左右铺楼设卧房,也可在卧房外离地一尺左右铺地楼。

  五架房主体结构为三根柱头落地,用三根川排分上中下连接三根柱头和两根瓜桐,加上前后各连接一根木水桃,组成一排列。一列不成宅,两列用地落檐、楼袱梁、领条(檩子)连接为一间,列数的多少视需要而定。

  七架房结构与五架房相似,四柱三瓜,多为二层楼。

  木结构住宅的墙体、楼地面均为木板装封,屋面盖青瓦。木结构住宅一般为四列三间,中间为堂屋,比两边房间要凹进去1.5米左右,外面形成厅口,正中设两扇大门内开,另装两扇半截木栅栏门外开。堂屋不住人,用于供奉祖先、神灵、祭祀和接待贵客,左右两间作卧房和厨房。

  屋基一般高出四周地面一尺以上,地落檐四周设二尺以上宽的阶檐,屋内屋外高矮有别,防水防潮,通风保暖。

  仡佬族人修建房屋非常讲究,首先请风水先生选宅基地,再找道士先生选定落成吉日,之后,请来石木二匠开始修建。石木二匠开工日也有讲究,要看是否违背行业禁忌,石匠忌土日不进场,木匠犯鲁班煞日不到。

  六、石围墙

  石围墙是民居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既可防御外侵、防止火灾蔓延,也是体现家庭发展,在当地的威望及其经济实力的象征。大坪镇龙潭村(原名火炭垭)至今仍保留有明清时期的石围墙和民居建筑群。

  古时,修筑石围墙,尤其是朝门的方位,在风水先生看来,不管是八字朝门、耳门、直门等,不管是单家独户,或是三五户,甚至一个山寨的朝门方向,完全与人丁命运有关。哪怕是钉朝门、数开朝门,甚至开朝门坎及时间都有一定的说法。石围墙界线,朝门位置及栽培风水树木的地方都与今后家人生息相关。今天看来,风水先生的点划就是规划一个合理的生活环境,是一种“美学原理”。

  随着科学文化的普及,仡佬族人的住房观念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木建筑房保留使用,鲜有新建。交通方便的地方,有的将木房改装成砖木结构,有的新建水泥砖平房,经济富裕者盖一楼一底或多楼一底的砖混楼房,贴瓷砖,安铝合金玻窗,防盗门等。

  仡佬族民居特色

  仡佬族是贵州高原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源于古僚人的一支,史称“鸠僚”、“仡僚”、“葛僚”、“革僚”。明清以来又有“木仡佬”、“水仡佬”、“花仡佬”、“红仡佬”以及“披抱仡佬”等称呼。仡佬语属汉藏语系。仡佬语可分为稿、阿欧、哈欧、多罗四个方言。仡佬族没有文字,很早使用汉文。仡佬族支系很多,住地分散,现仡佬人口55.9041万,遍布全省各地。由于受地理和其他民族的影响,各地仡佬族民居差异很大。仡佬族多数住在山区。过去有民谚:“高山苗,水侗家,仡佬住在岩旮旯。”仡佬同胞因地制宜,以石建房,石头奠基,石块砌石板盖顶。但内部却是木结构吊脚楼

  居住在平坝、安顺、普定、六枝一带的仡佬族,其住房与附近的布依族和汉族“屯堡人”大同小异。“屯堡人”喜欢修建石碉楼,这种易守难攻具有良好防御功能的建筑对当地仡佬族民居很有影响。

  居住在黔西、大方、毕节、织金等地的仡佬族,房屋为木结构,但不是吊脚楼,过去多以茅草盖顶,砂土夯墙,这与经济条件和高寒山区保暖防雹的需要有关,茅苹房屋盖得特别厚实、整齐,屋脊和屋檐相当讲究,檐下收尾处精心编织造型各异的带状结,如同盖瓦屋面的封檐板样,具有很好的艺术装饰效果,被人誉之为“贫女巧梳头”。这一带,木材较少,通常只有明间两榀木构架,次间两榀为土墙。

  居住在遵义、仁怀、道真、务川一带的仡佬族同胞,自然条件稍好。房屋后竹木葱茏,屋面覆盖小表瓦,四壁坚装木板壁。若是土坯墙、夯土墙或者篾条墙、篱笆墙,则刷白灰,清爽明快。

  居住在石阡、思南、岑巩、施秉一带的仡佬族酷爱修建干阑式翘角楼。石阡花桥一带农村,栋栋小楼飞檐翘角,竹木掩映,秀丽迷人。这些仡佬民居都不太大,但出檐很深,檐下空间成为开放式仓库,秋收时节,家家户户,檐下挂满金灿灿的包谷,红艳艳的辣椒,一派丰收景象。民居平面呈曲尺形,正屋是四榀三间,明间有吞口。正屋一侧加建厢房,飞檐翘角小巧玲珑。厢房都是两屋,而且多为吊脚。底屋关牲口,堆柴草,放农具。楼上环以直棂栏干,檐下晒衣物。飞檐翘角不仅美观,而且对增加室内采光和室外使用空间有重要作用。这种翘角楼的封檐板刷上石灰,分外醒目。逢年过节,门窗、立柱遍贴对联,气氛更为热烈。

  仡佬族是贵州高原上最为古老的一个民族,有人认为它是"古夜郎"的后裔。其支系很多,住地极其分散,遍布全省各地。受地理环境和其他民族的影响,各地仡佬族民居差异很大。仡佬族大多住在山区。民谚说:"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在岩旮旯。"仡佬族同胞因地制宜,以石建房,用石头奠基,用石块砌墙,用石板盖顶。但内部却是木结构吊脚楼。

  居住在平坝、安顺、普定、六枝黔中一带的仡佬族村民,其住房与附近的布依族和汉族"屯堡人"大同小异。"屯堡人"喜欢修建石碉楼,这种易守难攻具有良好防御功能的建筑物,对当地仡佬族民居影响很大。

  居住在黔西、大方、毕节、织金黔西北的仡佬族同胞,房屋虽为木结构,但不是吊脚楼,多以茅草盖顶,砂土夯墙,这与经济条件和高寒山区为求保暖、防雹的特殊需要有关。茅草房屋面,茅草盖得特别厚实、整齐,屋脊和屋檐相当讲究,檐下收尾处精心编织造型各异的带状结,如同盖瓦屋面的封檐板,有很好的艺术装饰效果,被人誉之为"贫女巧梳头"。

  居住在石阡、思南、岑巩、施秉黔东北一带的仡佬族同胞,酷爱修建干栏式"翘角楼"。石阡县花桥镇一带农村,栋栋小楼,飞檐翘角,竹木掩映,秀丽迷人。这些仡佬族民居的体量都不太大,但出檐却很深远,檐下空间成为开放式仓库。民居平面呈曲尺形。正屋四榀三间,明间有一"吞口"。正屋一侧,加建厢房,飞檐翘角,小巧玲珑。厢房都是两层,而且多为吊脚楼。底层关牲口,堆柴草,放农具。楼上环以"直棂栏杆",檐下晾晒衣物。飞檐翘角不仅美观,而且对增加室内采光和室外使用空间具有重要作用。

  居住在遵义、仁怀、道真、务川黔北一带的仡佬族同胞,自然条件稍好。房前屋后竹木葱茏,屋面覆盖小青瓦,四壁安装木板壁。若是土坯墙、夯土墙或者篾条墙、篱笆墙,粉刷白灰,清爽明快。历史悠久、工艺精湛的"龙潭村古建筑群",被省文物局向国家文物局推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处黔东北的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北宋年间就建立了务川县。龙潭村位于县城都濡镇东北,属大坪镇管辖,因村前有口"龙潭"而得名。龙潭村仡佬族民居的主要特点,突出表现建筑布局及石木装修上。整体布局,显得凌乱,彼此似无呼应,缺乏统一坐向,此乃地势使然。龙潭一带为喀斯特岩溶地貌,即当地人所谓的"岩旮旯"。在岩旮旯中建房,只能因地制宜,"见缝插针",难以统一坐向。但就一家一户而言,还是比较规整的。一般都是一正两厢,中铺石院坝,外砌石垣墙,形成封闭式四合院。四合院的石垣墙,大多以片毛石垒砌,间或以方整石砌筑。前者又有平砌、斜砌及随意垒砌等多种工艺。斜砌中,又有上下两层反向垒砌者,形成条"麦穗纹",当地又称"鱼骨头"。麦穗和鱼骨,皆为吉祥物,一向受青睐。

  建有石垣墙的民居,必然建"朝门"。"朝门"通常由木质垂花门和石质八字墙组成。门簪或刻南瓜,或刻福寿,寓意多子多福。连楹雕刻水波纹,意在于防火镇宅,与其他民族雕刻"桃符"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正房多为四榀三间,最引人注目的是门窗雕刻丰富多彩。明间门窗,均为六扇,称"六合门",意为"完整"、"圆满"。次间门窗,也是六扇,但窗子只雕四扇。不少人家,于次间开门,门的上部饰以圆形挂落,称"月亮门"。

  在龙潭村仡佬族民居的木质门窗上,遍饰造型各异的吉祥图案,诸如耕读渔樵、二龙抢宝、双凤朝阳、野鹿含芝等等。特别有趣的是,许多吉祥图案,采用组合手法,造成特殊效果。如单看似游鱼,组合为蝙蝠;单看是南瓜,组合成莲花;单看似两只桃,组合为两尾鱼;单看是个喜字,组合为"二龙抢宝"等等。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即不仅于明间大门安装"腰门",次间房门也安"腰门"。所有"腰门"都是镂空的,但图案几乎无一雷同,充分体现各自的独创精神。

  明间上部多装笆拆墙,外涂石灰,书写吉语。有的人家,甚至在横梁上雕刻、绘画吉祥语言及图案,真所谓"雕梁画栋"。这在贵州实不多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10
居住在黔西、大方、毕节、织金等黔西北的仡佬族同胞,
房屋虽为木结构,但不是吊脚楼,多以茅草盖顶,砂土夯墙,
这与经济条件和高寒山区为求保暖、防雹的特殊需要有关。
茅草房屋面,茅草盖得特别厚实、整齐,屋脊和屋檐相当讲
究,檐下收尾处精心编织造型各异的带状结,如同盖瓦屋面
的“封檐板”,有很好的艺术装饰效果,被人誉为“贫女巧
梳头”。这一带,木材较少,通常只有明间两榀木构架,次
间两榀多为夯土墙代替。
居住在石阡、思南、岑巩、施秉等黔东北一带的仡佬族
同胞,酷爱修建干栏式“翘角楼”,很有特点。石阡县花桥
镇一带的仡佬族农村,栋栋小楼,飞檐翘角,竹木掩映,秀
丽迷人。这些仡佬族民居的体量都不太大,但出檐却很深远,檐下空间成为开放式仓库。秋收时节,家家户户,檐下
挂满金灿灿的包谷,红艳艳的辣椒,一派丰收景象。以此展
示劳动成果,可能是这种民居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民居平面
呈曲尺形。正屋四榀三间,明间有一“吞口”。正屋一侧,加
建厢房。厢房都是两层,而且多为吊脚楼。底层关牲口,堆
柴草,放农具。楼上环以“直棂栏杆”,檐下晾晒衣物。飞
檐翘角不仅造型美观,对增加室内采光和室外使用空间也
具有重要作用。这种“翘角楼”的封檐板,刷上石灰,分外
醒目。逢年过节,门窗、立柱遍贴对联,气氛更为热烈。建有石垣墙的仡佬族民居,必然建“朝门”。“朝门”通
常由木质垂花门和石质八字墙组成。垂花门,穿斗式,悬山
顶,上盖小青瓦。垂柱雕刻莲蒂、南瓜,寓意清廉、多子。
门簪,或刻南瓜形象,或刻福寿图案,寓意多子多福。俗称
“打门捶”的连楹,雕刻水波纹,意在于防火、镇宅,与其
他民族雕刻“桃符”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正房多为四榀三间。房子较高,“吞口”较深,出檐较
远,是其特点。最引人注目的是门窗雕刻丰富多彩。明间门
窗,均为六扇,称“六合门”,寓意“六合一统”。“六合”,
包括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位,意为“完整”、“圆
满”。次间门窗,也是六扇,但窗子只雕四扇。不少人家,于
次间开门,门的上部饰以圆形挂落,称“月亮门”。
在龙潭村仡佬族民居的木质门窗上,遍饰造型各异的
吉祥图案,诸如福禄寿禧、耕读渔樵、二龙抢宝、双凤朝阳、
野鹿含芝、喜鹊闹梅、吉祥牡丹、麒麟望日、岁寒三友、连
年有余等等。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