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文化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如题所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指出:“正确的创作方向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根本性问题,一切进步的文化创作生产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必须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生动展示我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要引导文化工作者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坚持正确的文化立场,认真对待和积极追求文化产品社会效果,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把学术探索和艺术创作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这是继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之后,中央又一次郑重提出文化工作者要加强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要求。笔者认为,要切实加强文化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文化工作者必须认真解决好以下3个问题: 一、必须明确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问题 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毛泽东文艺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观的核心内容。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说到底就是一个“为什么人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直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问题和原则问题。目前,我国文化领域正在清除庸俗、低俗、媚俗等“三俗”之风的影响,现在重提这一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毛泽东同志于70年前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全面论述了文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他明确指出,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他强调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这是《讲话》解决一连串文艺问题的中心思想,也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核心,今天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应当坚持的正确方向。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第四次文代会《祝词》中又重新强调:“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邓小平同志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文艺思想,把文艺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坚定不移的根本方向,并且在这个方向下“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邓小平同志科学总结了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一般规律。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党中央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向,这实际上与《讲话》的基本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文艺为工农兵的方向在新时期的合乎逻辑的发展,即《讲话》的基本精神同现阶段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体现。这是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文艺领域的具体体现,也表明了我国新时期文艺的性质、任务和目的。尽管今天“人民”这个概念,比70年前“人民大众”的范围扩大了,可是工农兵仍然是文艺的主体,仍然是文艺的主要服务对象。当然文艺还是要为知识分子以及其他社会阶层的劳动者服务。 二、必须深刻理解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党性和人民性有机统一的集中表现 人民群众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文艺要反映社会生活,并要对社会生活发生作用,就有一个如何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民”这一概念所包含的历史内容,为我们正确理解文艺的人民性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在阶级社会里,人是被划分为阶级的,在存在着阶级区分的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中,人民都不包括社会的全体成员,而只包括反对社会反动势力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人民的主体,是从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者。所以,文艺的人民性问题,实际上就是文艺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待人民的态度问题。它的具体内容是:同情劳动人民群众的感情、愿望,还是表达腐朽没落的社会反动势力的利益和感情。凡同情人民 ,关心人民疾苦,以至于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情绪的文艺作品,就是具有人民性的作品。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成了国家的主人,文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也较过去的时代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突出地表现在:文艺事业成了亿万群众自己的事业;作家、艺术家与人民群众有着最紧密的联系;创作方向明确规定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三、必须坚持“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的科学论断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文学艺术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这是从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出发,对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所作的科学说明。对于文学艺术来说,被反映者就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没有社会生活,文学艺术便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就无从产生了。诚然,文学艺术作品是由人创作出来的,它们只有通过人的思维活动才会产生。但人的思维活动,也只是“外部世界的映像。”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对此作了精辟的论述:“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应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这是迄今为止我们能看到的关于文艺源泉的最准确、最科学的论断。毛泽东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准确地抓住了文艺是社会生活能动的形象反映,并推动社会生活发展这一文艺创作论的核心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指引下,文艺战线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老一辈作家艺术家焕发了青春,一批年轻新秀脱颖而出。文学、戏剧、影视、曲艺等不断地涌现出优秀作品,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在群众的生活中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但是近年来,一些文艺工作者不愿意到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不愿意深入火热的现实生活当中去了,而是闭门造车、孤芳自赏,搞起“宾馆文学”、“贵族文学”、“沙龙文学”、“玩文学”、“性文学”等等,使文艺创作出现“庸俗、低俗、媚俗”之风,他们忘却了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割断了文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受到人民群众的批评和反对。我们社会主义文化工作者只有从思想上、理论上真正解决好上述3个问题,才能加强文化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进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