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拥有5%自主招生权和进行高考自主选拔录取试点的学校,纷纷推出了2008年自主招生的方案。在自主招生中,各校除了保留笔试环节外,都日益强调通过面试,选择适合学校培养标准的学生。从2006年复旦、上海交大进行自主选拔录取试点起,通过面试进入大学这种被媒体称为“破冰之旅”的改革尝试,让众多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人士,真正见识了面试入学的形态,并把面试作为了自主招生的最大特征。今天,一提起自主招生,大家不由自主想起面试——学校老师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据说国内高校自主招生之所以要进行面试,主要是向国外大学录取“取经”。但是,这一“取经”,却有失偏颇。今天,国内向国外大学提交申请书、平时学业成绩、TOEFL或GRE、IELTS考试成绩、推荐信,就被国外大学,包括著名大学录取的学生,每年数以万计。这些学生事先飞赴美国、澳洲、英国去参加学校举行的面试了吗?大多没有。这些学校派人到国内进行大规模的面试了吗?大多也没有。虽然一些大学也邀请国内学生去参加面试,但更多是用电话面试等方式替代或不进行面试——电话面试,在我们这里看来几乎就不是面试——我们能因为学生没有去参加面试,由此否定这些大学在进行自主招生,以及他们招生的公平公正吗?事实上,即便在美国本土招生,不少著名高校,也不是针对每位学生进行面试,依据学生提供的SAT成绩、中学学业成绩、社区服务表现、特殊表现等材料,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录取。从国外大学自主招生的经验看,比较重视面试环节,因为通过面试,可以增强学校对学生的了解,以及学生对学校的了解,由此提高录取的成功率。但面试本身也具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会增大学校的招生成本与学生的报考成本,学校的招生成本一般来说学校可以承担,而学生的报考成本,包括报名费、交通费、住宿费等,对于不少贫困家庭学生来说,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因为这笔开支,一些贫困家庭学生可能放弃面试机会,这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其次,面试设计的考题,对于一些地处偏僻、家庭贫困、见识少的学生来说,可能处于劣势,如果考试官在面试时没有教育正义,那么,完全可能给这些学生打低的分数。正是因为面试的这些不足,国外大学对于面试,大致有以下态度,一是面试不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一方面,不强求都进行面试,面试并不是不可或缺的,当学生提供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平时学习成绩、社会服务表现足够反映出其能力与素质时,面试形式就不再是必不可少的了;另一方面,有多种形式的面试方便学生选择,有在学校或指定地点的面对面面试,也有电话面试,有学校教授参与的学校面试,也有学校校友参与的在社区里进行的校友面试;再就是为学生提供相关面试费用,国外大学邀请国内学生去面试,是为这些学生承担交通费、住宿费的,如果不能替学生承担这笔开支,则不进行面试。二是在面试考察中,体现教育正义,往往会综合学生的经济条件、家庭背景作出公正评价,那些家庭背景差、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往往会得到考试官更好的评价。以上这些考虑,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的办学理念与人文关怀。这种态度,在我国的香港地区大学中也普遍存在,2005年,香港中文大学内地招生,就因为考虑到内地学生要为面试承担不小的费用而放弃了面试。过分强调把面对面的面试作为自主招生的必然环节,不但使面试组织、面试成本成为发展、推广自主招生的阻力,而且,也由于新的教育不公平,使自主招生受到广泛质疑。一所学校的领导说,自主招生的方式,目前难以推广,因为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那么多学生的面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有的家长说,自主招生只适合那些有钱有权的家庭,我们这些贫困家庭肯定没机会——笔者曾经听到一名教授,建议参加面试的学生应该多去游学,见识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这个教授估计根本不了解中国国情,有多少学生连支付学费都困难,读到高中连火车也没坐过,哪还有条件去国外旅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