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鲁迅《离婚》读后感!!!2000字左右~~~

如题所述

  《中国式离婚》是一次对中国人婚姻状态的深度探访,讲述的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婚姻问题。本书深刻剖析了三对夫妻的情感和他们各自在婚姻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揭示了在婚姻契约下的夫妻之间的三种背叛:心的背叛、身的背叛、身心的背叛。通过一个普通家庭走向离婚的发展轨迹,放大了婚姻生活的不和谐、不宽容、不理性所带来的伤害与疼痛,从而引发人们对婚姻的容忍、信任与责任的思考。
  我刚刚看完了《中国式离婚》这部小说,感慨很多。
  首先感慨的是,在小说中刘东北的理论,他把一个人对家庭的背叛分为三种:心的背叛、身的背叛、身心的背叛。我认为无论是怎么样的背叛,都叫背叛。一个家庭中,夫或妻,哪一方无论心或身的背叛了,都是一个家庭的不幸。然而做到不背叛是谈何容易。有人不是说了么:我不出去做,想想还不行吗?一个人的行动能被人限制,然而一个人的心思怎么能够被禁锢呢。
  其次感慨的是林晓枫。林小枫的所做所为固然有着她的性格的原因,另一方面我觉得在生活中她为了丈夫也失去了自我。
  19世纪挪威的伟大剧作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是因为在经济上没有独立,而沦为丈夫的玩偶。最后她醒悟后离家出走。可是离家后怎么办,作家没有说。可是鲁迅先生就此写了文章,娜拉在出走后能生活下去必须经济独立,否则还会回到夫家,或者去做“鸡”。在现在的社会上,女人还是要独立,不要一味地依赖男人,只有经济独立了,不做男人的附庸,这样她就会生活得更好。另外女人也不要为了男人而牺牲自己的一切。林晓枫为了家庭辞去了很好的教师工作,做了全职太太。可是当丈夫“发达”了,她的心里不平衡的因素就渐渐地滋生出来,导致她在行动上的过激。
  最后感慨的是林小枫终于悟出了爱不仅是拥有和占有,“爱同时还是宽容宽厚和通达”。
  我觉得生活中如林小枫最后悟出的一样,要宽以待人。宽容他人,宽容自己,宽容生活。这样生活起来才能够轻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5-02
《离婚》读后感

——浅谈老李的“诗意”与“浪漫”

老舍的《离婚》讲述了清末民初北平财政所里发生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老李是老舍在作品中成功塑造的市民形象:不愿随俗但最后却不得不从俗。

老李大学毕业,做了财政所科员,过着衙门里无聊的生活,然而他有理想,有热情,曾经试图冲出灰色生活的重围,追求自己心中的“诗意”与“浪漫”。但是由于复杂的主客观原因终于以失败告终,做了“张大哥第二”。 他的人生悲剧是值得我们同情的。

老李来自农村,通过努力终于使自己留在了大城市,自己的妻子和两个可爱的孩子留在乡下生活。过着财政所里无聊的生活,就在婚姻出现问题的时候,张大哥的一顿涮羊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老李从“诗意”里拉回到现实,解决了老李的困惑:将老婆孩子接到自己身边,老李认为自己的老婆“脚不是她裹得,绿裤子不是她发明的,不怨她”。

于是一系列悲剧就此产生。

在衙门里,老李人品好,有学识,是唯一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唯一一个肯埋头干实事的人,却遭到同事小赵、老邱、老吴等人无尽的羞辱。面对小赵的混蛋行为,老李却不敢有任何异议,作为堂堂男子汉,不能保护自己的家人,只能回到家唐痛哭一场,第二天还得照旧去衙门。他“不敢再去捉弄那漫无边际的理想,理想使他难受的渺茫,像个随时变化而永远阴惨的梦”。

生活的浮华与不公在老李眼里是清楚的,因为他善于思考,看出财政所是一个腐烂发臭的官僚机构。虽然他痛感在那里没有分毫的价值:“他看到一个衰老丑恶的他,和一个衰老丑恶的她,一同在死亡的路上走,路边的花草是些破烂的钱票与油腻的铜钱!”

他有清醒的认识,却摆脱不了长期生活其中的市民社会环境。市民阶层中的敷衍、苟且、软弱对他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经常不得不去做一些违反自己意愿的事情,他“顶不喜欢随俗,而又最怕驳朋友面子,还是敷衍一下好吧。”他意志薄弱经常屈服于现实,“不敢和无聊、瞎闹、硬碰一碰”,“思想,没有行动,思想只足以使人迷茫”。

同时老李时时感到寂寞,心里一直向往着“诗意”与“浪漫”的生活,梦幻着有一位志同道合的爱人。终于 “马婶”出现,“那点诗意要在她身上具体化了”。但由于婚姻的枷锁,道德的樊篱,还有自身性格的懦弱,他不敢也没有任何勇气去追求自己心目中的“诗意”。他只是躲在自家的屋檐下,用哆嗦的目光追随他的意中人。唯一大胆的举动是在张大哥的儿子——天真——被抓以后,在衙门里奔走,希望能够把天真保出来,但世态的炎凉终于摧毁了老李,最后不得不求助“骗子兼科员”的小赵。

“诗意”、“浪漫”,最终都破灭了,他别无选择,“为太太他得活着;为责任他得活着,即使不快乐的活着”。虽然,他面对社会现实中的种种,不愿同流合污却只有敷衍,久而久之,落在市民的俗气中。老李想改造现状却没有勇气,想逃离无爱的家庭却顾及到责任,想追求“诗意”却终成梦幻。在矛盾交织的网中,老李被网住了,只有顺从地过着市民的生活。

究竟是什么使老李仅存的一点“诗意”与“浪漫”一点点消失最后灭亡?首先,清末民初,一夫多妻制刚刚废除,各种新旧文化相互激荡,社会风俗强烈反对男人纳妾,离婚在当时更是不提倡的。作为老百姓,老李也许只有“凑活着过吧”。再者,老李看透了北京的浮华,认清了处在这个浮华的城市就要付出做人的自由,需要时刻为了面子做人。他的妻子虽然没见过世面,笨拙的样子令人耻笑,但是她的朴实和简单给了他两个孩子和一个温暖的家,老李是唯一一位有孩子的科员。他最后放弃北平的生活而选择乡下也许对自己来说是一种精神的解脱。

老舍笔下的人物总是活灵活现的,“艺术源于生活”,老李的人物形象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老舍曾经也反抗过家长的婚姻安排,想做自己的事,如辞去教职,做专业作家等。但是在世俗的生活世界里,他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妥协、退让,安分守己地过着自己的市民生活。了解了老舍的经历,我们更容易理解《离婚》中老李的无奈和痛苦了,为什么在追求“诗意”与“浪漫”的路上,他最终选择了妥协放弃,黯然离开北平。

“可是,老李不久就得跑回来,你们看看吧!他还能忘了北平?”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c002910100os83.html

第2个回答  2011-05-01
自己动手
第3个回答  2011-04-26
《离婚》绘声绘色地写出了土豪劣绅的丑态,同时也批判了小生产者认识上的限制。浓重的黑暗势力要求农民觉醒起来,这是鲁迅在这些小说里反复强调的思想。
鲁迅的小说善于展示整个农村以至整个社会复杂的阶级关系,发掘出农民悲惨生活的根源,不仅写他们由于经济剥削而受到的肉体上的痛苦,还以更多的笔默默描绘他们长期以来在封建制度思想毒害下的精神状态。在鲁迅之前,还没有一个作家象鲁迅那样以平等态度描写过农民,还没有一篇描写农民的作品象鲁迅的作品那样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展示了如此深广的历史的图景。
给你一段,你自己凑数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