欹器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欹器意思如下:

欹器(欹qī,倾斜),古代一种倾斜易覆的盛水器。水少则倾,中则正,满则覆。寓意“满招损,谦受益”,在春秋战国时期被鲁国君王放在庙堂的座位右侧,专门用来警醒修身之用,因此又称“宥坐之器”,类似于今天我们说的“座右铭”。

宥座之器

欹器称之为宥座、右座之器,这是座右铭的来历。

关于“欹器”的最早的有关记载,可见于战国时《荀子》一书《宥坐》编。这里“宥”字相当于“右”字。“宥坐”也即“右坐”或“右座”。所谓“欹器”是鲁王用来代替今人所说的“座右铭”的。

欹器具有一种奇特的性能:“虚而欹,中而正,满而覆”,即空的时候是倾斜的,加了一半水后是直立的,加满水后即翻倒。这种欹器给人以不能自满,自满就要翻跟头的启迪。

鲁桓公生前非常喜欢这种欹器,座位右边总是放着一个欹器,用以警戒自己,不要骄傲自满。鲁桓公死后,国人为他建造庙堂时也没忘记将此器皿放入庙堂之中供人祭祖。

实物溯源

半坡文化尖底瓶

欹器的来源,可以从1953年,在西安东郊发现距今约6000年左右的半坡遗址说起,在这遗址中发掘出一种尖底、口小的陶器水罐,在水罐的腹部中央偏下有两个系绳用的环耳。据考古分析这是用来打水的器皿。

用绳子吊起空罐子的时候,罐子是倾斜的,放入水中水很容易进入罐中,但水装到一半的时候,水罐就会自动的立起来,如果水盛满了,将盛水的罐子提起来,水罐又会倾斜把一部分水倒出来,剩下半罐水时就又直立了。

鲁国欹器

古代鲁国之君有一种放在宗庙中相当于今人“座右铭”的欹器。欹器有个特点:当它空虚不盛一点水时,就只能欹斜地放着而无法端正地放置,把它扶正后,一放手它就又歪斜在一边,这就是所谓“虚则欹”;

在这容器中注入中等数量的水,就可端正地摆放在那里,这就是“中则正”;但在容器注水又不可太满。水太多了,它又会自动向另一侧翻倒,而把水都倒了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满则覆”。

鲁国之君把这奇异的容器放在宗庙中作为“座右铭”,目的在于提醒自己,万事都要采取中庸之道,适可而止,切不可过分,慎防“满而覆”。孔子在弟子作过现场试验后发出的叹息:“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对任何时代的当政者都具有深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