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为自清阅读题答案

如题所述

誓为自清阅读题答案



1、从朱自清先生改名“自清”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他怎样的信念与追求?

答:他追求的是家清,国清,天下清。


2、朱自清先生和闻多先生都是学者,但他们的说和做选远超出了学者的范围,试说说从这两人的说和做中体现出了他们怎样的品格。

答:体现他们争取明主,言行一致的品格。


3、从朱自清先生的事迹中可以看出朱自清先生是中国文人的楷口模,是中华民族的骄做,试谈谈朱自清先生的说和做对你有了什么启发?

答:朱自清在困难的时候仍然高风亮节,我们应该向他一样努力向上,不迷失自己,更不能丢掉自己的人格。


4、有人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面对朱自清先生贫疾交加仍拒做蒋家高官、拒领美国救济粮而最终耗尽生命的做法,你怎么看?

答:这样做是对的,这样不屈的精神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宁死不屈,是有骨气的表现。如果接受蒋家高官,领取美国救粮,就丢掉了自己的人格尊严。


5、文段结尾提到的朱自清的对联“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是根据我国的两句古诗改编而成,请写出这两句诗。

答: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13
1答:他追求的是家清,国清,天下清
2.答:体现他们争取明主,言行一致的品格
3.答:朱自清在困难的时候仍然
,我们应该向他一样努力向上,不迷失自己,更不能丢掉自己的人格
4.答:这样做是对的,这样不屈的精神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宁死不屈,是有骨气的表现。如果接受蒋家高官,领取美国救粮,就丢掉了自己的人格尊严。
5.答: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第2个回答  2011-04-22
作者从朱自清先生的改名谈起,写了他由躲在书斋,投身名族救亡运动的觉醒过程,请你从中揣摩朱自清先生有着怎样的思想变化过程?(可用文中词语回答)
第3个回答  2012-03-27
誓为自清
清风拂过,掠开那卷散文集,我又见到先生清瘦的面庞,棱角分明,双唇紧闭,透露着一种追求不懈的毅力。艰辛的半个世纪:流离半世,贫苦半世,追索半世,又与病魔斗争了半世,最终竟在破晓时归去。
在追索的伊始,先生改名为“自清”。自清,似乎有着不与世俗合污的隐士意境;先生
早年正是凭着对世俗的不满,写下了一篇篇文字清丽而又如同“火山崩裂”的文章。先生和当时的许多文人一样,苦苦追索着救国之路,但却没能走上革命的道路。先生彷徨、迷茫,“觉得心头的阴影越来越大”,想封闭自我,逃避现实。但是,先生追求的不是“悠然见南山”的雅趣,不是“往来无白丁”的清高,他求的是家清、国清、天下清,是本着以清正之举救国的路径。他无法让书斋隐埋了自己,消磨这一生,先生心中永远装着国家民族的危亡,先生永远追求着当初的誓言——自清!
于是,当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伸向中国的时候,先生立刻抛开了书斋,他再也忍受不了自己的逃避,而且他的思想已转变,他骄傲地宣称:“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先生从中国人民的抗战中找到了道路,他拒绝到蒋府做官,冒险参加了李、闻追悼会,在十三教授宣言中签名,抗议美帝扶植日本并拒领美援面粉……这便是先生“自清”的信念。无论迷茫、仿徨、不解,先生总算找到归宿了。他找到了战斗之路,便义无反顾地走了下去。
当初,先生如果做了蒋家的官,也许就有钱治愈胃病,便不会“胃上穿了大洞”而匆匆离去;先生如果领了美援面粉,也许便不会只剩下35公斤的体重而耗尽生命……先生却都没有,他没能亲眼见到那个“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但找到了真正的自我——自清的“我”。先生有对联一副:“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誓为自清,死而无憾。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