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人,从来不会倒下》的阅读答案

有一个人从来不会倒下

她用一根皮带,把双胞胎儿子的脚脖子捆住,摁倒在沙发上,然后坐在儿子的腿上,对儿子说;只压一会就好了。可是她坐上去就不起来,儿子痛得大哭,在后面使劲砸她的背。

她倒着走路,一手拉着一个儿子。儿子走得很艰难,脚尖踮着,肚子挺着、脖子伸着,像鸭子一样。他们所到之处,总能引得路人侧目,诧异的、嘲笑的、鄙视的……她不管,她拉着他们,走一站、一公里、五公里……。

她在自家门口上钉了根绳子,让儿子拉着做攀岩动作。孩子根本拽不住绳子,他们的体重远远超过了胳膊的承受能力。她站在后面保护着他们,他们拉一下,她就在后面推送一下。每天三百多个拉伸动作,有一多半的力量来自她的手臂。

她让孩子吹口琴,不要求吹成调,只要吹响就行。她的目的,不过是为了锻炼他们的肺活量,防止他们有一天真的呼吸衰竭。没想到孩子们竟吹出了调,吹出了动听的曲子。

她叫薛芙蓉,她的双胞胎的儿子金豆和银豆在5岁时被确诊为进行性肌不良症。医生说,这是世界医学难题,开始是站不稳,后来双腿肌肉逐渐萎缩、无法行走,再发展到身体各部位肌肉全部萎缩,直到无法进食、无力呼吸,最终呼吸衰竭、失去生命。得这种病的人很难活过18岁。

这一对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无情的被判了死刑。

为了治病,她带着两个儿子跑了足足两万公里。6年时间过去了,所有能试的办法都试了,两个孩子的病情丝毫没有好转,甚至在逐步的恶化。两个孩子,正如医生所言,在一步步地接近瘫痪和死亡。

她仍不肯放弃,用最笨的办法,给孩子压腿、拔筋、按摩,让他们吹口琴,逼着他们走路……连她自己都没有想到,就是这些最普通的办法,为她的孩子赢得了与生命赛跑的时间。

2000年秋天,两个孩子13岁了。那个他们将在12岁瘫痪的预言,就这样被顽强的母亲远远的抛在了身后。2005年8月金豆和银豆18岁了,这是他们被预言死亡的年龄,可他们依然在母亲的扶持下每天艰难的行走着。他们甚至走进了大学的课堂,和同龄的孩子一起学习,追逐自己的梦想。

这不是一个故事,这是一位普通而伟大的母亲,用信念、韧性和爱创造的奇迹。是的,无论人生多么艰难险恶,无论命运多么曲折坎坷,在灾难面前,有一个人永远不会倒下,那就是母亲。

一,这篇文章作者用了哪几个典型细节,写出了母亲为了延长儿子的生命,而付出的艰辛努力,最终为她的孩子赢得了与生命赛跑的时间。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二,本文第5节运用插叙的手法交代了儿子的病情,这段插叙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三,本文在人称叙述和描写上采用生命方法?这些方法的作用是什么?

四,请结合原文说明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

答案:8.本文用四个典型细节写出了母亲为了延长儿子的生命,而付出的艰辛努力,最终为她的儿子赢得了与生命赛跑的时间;这四个细节是①压腿②走路③做攀岩动作④吹口琴,这些典型细节描写更加突出了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4分)

解析:本文考查了细节描写及其作用。解题时应该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进行分段(从每段的开头)概括,并注意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加以概括。细节描写的作用则常常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9.不能,因为这段插叙交代了儿子的病情的严重,这个交代更让我们为这位母亲所付出的一切而深深感动,同时边使母亲的形象更伟大。(4分)
解析:此题考查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分析作用应紧密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注重把握人物性格和文章主题。
10.本文在人称叙述上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方法,及正面描述和侧面描述相结合的方法。用第三人称叙述使人感到故事更真实,更能打动人。正面描述和侧面描述相结合,更全面的展示了母爱的伟大。(4分)
解析:本题侧重于考查第三人称和正侧面描写的作用。作答时要紧密联系上下文做出准确判断;分析作用时应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注重把握文章的主旨。
11.本题应紧扣主题回答,学生答得合情合理即可。例:这篇文章最使我感动的是母亲为了给儿子治病用两年的时间跑完了两万公里,在儿子病情不断恶化时,仍没有放弃,继续给儿子压腿、拔筋、按摩。这些使我看到了母亲的顽强、勇敢、坚韧的品格,也深深地体会到其中所孕育的伟大的母爱。(4分)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习题,考查的是对全文的内容主旨的理解,以及对学生语言等能力的综合考查。答题时,需紧扣文章主旨,语言凝练,行文流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