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的人文素养是什么?

如题所述

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多年来,我国语文教育界经历了对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关系的多次争论与实践,一段时期在语文教学中片面强调工具性,重点进行字、词、句的训练,将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一段时期则片面强调人文性,忽略语文的工具作用,语文知识传授不能落到实处。随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最终达成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充分体现了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对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离开工具性讲人文性,往往只追求意趣,向往空灵,享受“世外桃源般的境界”,而忘却了“语文”的掌握和运用;抛弃了“人文性”,简单地理解“工具性”,往往会枯燥练习,目中无人。无论哪一种片面的认识与做法,都不符合语文教育的规律。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下面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与教师人文素养共通,拓展人文素养的宽度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生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人文素养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不是通过灌输来达到的,而是让人置身于具体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丰盈起来的。身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人文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素质教育说到底是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一个过程。这种影响力,不应该只是建立在教师身份所赋予的权威、权利的基础上,而应该依靠自身文化素养的厚积、道德情操的高尚、审美气质的显扬、施教技艺的高超来赢得学生的认同和模仿。这种潜在的影响超越了语文课堂本身。因而,语文教师要发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教学一篇文章,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领会作者情感。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飞扬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点点滴滴的积累,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学生精神得到振奋,思想随之净化,行为获得矫正,文化得以熏陶,人文素养得以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二、与文本情感共振,深化人文素养的深度
“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材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眼中的庐山瀑布是那样壮美;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彰显的正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屈意志;赤壁之战、草船借箭,闪耀的正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惊人智慧;小珊迪展现的是“不宝金玉,而诚信以为宝”的崇高境界……
语文教学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耳濡目染,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学生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从来不读书的人是一个修养良好、情感丰富的人。
1.优化课堂人文环境是基础。优化人文环境就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是为了儿童的,语文只有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应互为对象,平等互动,每个人对阅读内容的感悟和理解是不完全相同的,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故应激励学生放胆而言,使其平等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观点的碰撞中闪耀智慧的光芒,让班上的每个成员都切实感到“展示”思想的乐趣和荣耀。
2.把握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是关键。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否则,语文课就会犯“丧魂落魄症”,沦为“空心课”,教师要充分认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所以,语文课程不能不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不能不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应该从对人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来选择教学内容。
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一开讲教师就有感情地朗读《有的人》中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以引导学生对周总理高尚品质和伟大人格的初步认识。接着,指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领悟周总理“工作的劳苦、生活的简朴”。教师从四个方面指导:(1)细读描写总理办公室陈设简单的词句,感悟作者的惊叹之情。(2)品读描写周总理审阅稿子的词句,体会周总理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3)通过作者对周总理夜餐的介绍,加深对周总理一贯生活简朴的高贵品质的认识。(4)学生谈自己的感想。意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最后,设计“劝说总理”片段:可是,总理也是一位需要关心,需要体贴的人哪!(教师用课件出示周总理工作的图片)我们就要离开周总理的办公室了,此时此刻,你想对周总理说些什么呢?愿意劝一劝总理,让他工作轻松一些,生活舒适一些吗?目的在于让学生多渠道感悟周总理的高尚品质和伟大人格这一教材价值取向。
又如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引导学生从事情起因的角度、从主人公表现的角度、从事情结果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让学生感悟这就是艰苦卓绝的纹丝不动,这就是意义重大的纹丝不动,这就是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纹丝不动!纹丝不动,是邱少云这位英雄的独特形象;纹丝不动,是邱少云这位英雄的伟大壮举!从而受到邱少云坚如磬石,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熏陶。
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语文底蕴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
3.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是升华。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学习语文的主人是儿童,儿童对阅读材料的独特体验应当得到尊重。
有位老师上《秦始皇兵马俑》一课时,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面对这雄伟壮丽的秦始皇兵马俑,你觉得最应该感谢的是谁?
第一个学生说:“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秦始皇。”
第二个学生说:“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第一个发现秦始皇兵马俑陶片的农民。”
第三个学生说:“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写这篇文章的作者。”
第四个学生说:“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古代建造秦始皇兵马俑的劳动人民。”
对前三个学生的发言,这位老师或是当堂否定,或是不置可否,对第四个学生的回答,老师则是大加赞赏。为什么?因为在老师的心中只有一个标准答案:“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筑就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最应该感谢的只能是这些劳动人民。”
教师如此生硬地将学生的思维圈在一个标准答案中,由此导致的是对于自由精神的禁锢、对于独特个性的压抑、对于创新思维的摧残。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意识的需要。
三、与课堂评价语言共优化,提升人文素养的高度
《语文课程标准》的内涵告诉我们,在课程价值观上,应体现以学生为本;在伦理观上,应充分尊重学生;在行为观上,应充分依靠学生;在教学方法上,应注重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在学习评价上,应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如我在指导朗读时,常常组织学生进行竞赛,平时读书不流利的学生,只要他敢于挑战优秀的学生,就应该给予肯定,进步的给予表扬,优秀的学生需经过自己的努力,表现更优秀才能得到表扬。课堂提问中,学生只要经过自己的思考,积极发言的就给予肯定,“学困生”的积极性尤其要给予鼓励,不要因为答案的不标准,甚至有错误就冷落他。如,当学生说错时,我们可以宽容地说:“说错了也表扬你,因为没有你的错误,就没有我们的正确——失败乃成功之母。”只要持之以恒,使学生在受到尊重的同时学会尊重人,在受到鼓励的同时学会鼓励人,在被宽容的同时学会善待人。这样,就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升人文素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