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艺文志原文及翻译

如题所述

汉书艺文志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袓述尧、舜,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己试之效者也。

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寖衰。此辟儒之患。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

历记成败、存亡、祸褔、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法家者流,盖出於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生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译文:

儒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的司徒官。他们帮助国君,顺应自然,宣明教化。涵泳于六经的文章当中,特别注意仁义之间的事务,远宗尧舜的道统,近守周文王、武王的礼法,尊崇孔子为师表,加重他们言论的重要性,在各派道术当中最为崇高。

孔子说:“如果对别人有所称赞,就一定先对他有所试验。”唐尧虞舜的兴隆,商朝周朝的盛世,孔子的德业,是已经经过试验而有成效的。但是迷惑的人已经失去了(儒家经典中)精深微妙的道理,而邪僻的人又追随时俗任意曲解附会经书的道理,违背离开了圣道的根本,只知道以喧哗的言论博取尊宠。

后的学者依循着去做,所以五经的道理就乖谬分离,儒学就逐渐的衰微的;这就是那些邪僻的儒着所留下的祸患啊。道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的史官。他们连续记载成功失败、生存灭亡、灾祸幸福、古今的道理。

然后知道秉持要点把握根本,守着清静无为,保持谦虚柔弱的态度;这就是国君治理国家的方法。(这想法)符合于尧的能够谦让,易经上所说的谦虚,一种谦虚可以得到四种好处;这就是他们的长处。

等到狂放无守的人实行道家学术,那么就断绝了礼仪,抛弃了仁义;认为只要用清静无为,就可以治理好国家。阴阳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掌天文的官职。他们恭敬的顺从上天,用历象记录日月星辰的运行,恭敬的教导人民按照天时祭祀、耕种;这就是他们的长处。

等到拘泥固执的人实行阴阳家的学术,就被禁忌所牵制,拘泥于占卜问卦的小技术,舍弃了人事而迷信鬼神。法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的法官。他们奖赏很有信用处罚必然施行,辅助礼仪制度的推展。

易经上说:“先王用很严明的刑罚整饬法律。”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刻薄的人实行法家的学术,那么就不要教化,舍去了仁爱,专门用刑法,而想要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至于残害了最亲近的人,伤害恩义刻薄了应该亲厚的人。

作者简介: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迁并称“班马”。他的著作《汉书》,开创“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为后世“正史”之楷模。

班固是班彪之子,班超之兄,十六岁入洛阳太学,二十三岁父死后归乡里。汉明帝水平年间,被诬告入狱,后其弟班超奔走上书,其书得明帝赏识,召为兰台令史,与陈宗、尹敏、孟异共同撰成《世祖本纪》。

后又迁为郎,典校秘书。汉章帝时,以文才深得器重,迁官玄武司马。82年,班固基本上完成《汉书》的撰著。92年,被诬陷下狱,死于狱中。

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修撰《汉书》,是“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作为经学理论家,所编《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将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2-22

汉书艺文志原文及翻译如下:

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 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 ,以愚黔首。

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 ,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 "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

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 ,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汉书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

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汉书艺文志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辑。

翻译:

从前,孔于死了,就断绝了精微要妙的言辞,二个弟子亡了,就违背了正道,所以,《春秋》分成了五家,《诗》分成了四家,《易》有几家流传。

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真假难分,互不相让 ,诸子的文辞混乱纷纷。秦始皇对这种情况感到优虑,于是烧光文章,人民愚昧。汉朝兴起,改秦朝的败局 ,大收书籍,厂开私人献书的门路。

到武帝时代书简缺失,礼坏乐崩,武帝喟然声称;“我很忧伤”于是制订收藏书的计划,设立抄写书官吏,下及诸子和传述、解说经义的书,全部充实到皇室藏书的地方。

到成帝时期,因为书籍散逸得很严重,就派遣谒者陈农在全国收求失落于民间的书,诏令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

诸子、诗赋的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法的书,太史令尹成校天文历法。五书,御医李柱国校医药、卫生的书。每一本书校毕,刘向就分条列举这些书的编章目录,摘取旨意,抄录下来,奉献给皇帝。到刘向去世,哀帝再派刘向之子侍中奉车都尉刘歆完成父业。

刘歆于是聚合群书,奉献他所著的《七略》,所以有《辑路》、《六艺略》《诸子路》。抄录下采,奉献给皇帝。

到刘向去世,哀帝再派刘向之子侍中奉车都尉刘歆成父业。刘歆于是聚合群书,奉献他所著的《七略》,所以有《辑略》《六艺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我现在删去它的《辑略》使书籍体例完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