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 民风民俗 百度知道(^o^)/~

如题所述

《阆中民俗》——综 述

王国成(网名,阆苑仙翁,现供职于阆中市市志办)

保护版权,人人有责。

商周时期,阆中境内为巴人居住区,人们狩猎耕作,镖勇尚武,喜习歌舞,其风俗与中原多异。《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又载:“其民质直好义,土风敦厚,有先民之流”。公元前314年,秦灭巴后置巴郡,推行秦制,并迁“秦民万家”入巴蜀。随着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加之关中文化的影响,境内民俗亦发生变化。秦亡后,楚汉相争,境内土著继承先人传统,天性劲勇,贯于征战,曾助刘邦“诳楚安汉”、“还定三秦”。西汉以后,好学之风日盛,境内文臣武将、文学、天文学等方面人才辈出,并逐渐脱出“蛮夷”之俗。唐宋以来,中央集权制不断加强,兴科举,重人文,境内多出状元、宰相、士大夫,民风淳朴勤劳。杜甫叹其巴蜀民俗:“喜见淳朴俗,坦然心神舒。”
明末清初,张献忠率军征战四川、清兵南下入川、吴三桂反清起兵,战乱频繁,“川民遭劫,百里之内,杳无人居”,人口大减。清康熙起,湖北、湖南、陕西、江西、广东、福建等地徙民填川,先后入境定居,带来各地不同习俗,形成“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的特殊现象。清中叶以后,各省移民后裔相互交流和影响,并与本地土著人习俗渗透融合,民俗渐趋一致,形成具有阆中乡土特色的民风民俗。鸦片战争后,西方宗教传入,教堂遍及各地,部分教徒婚姻等礼俗趋从西方。民国时期,废科举、兴学堂、剪长辫、放裹脚,改行公历,增加新节,倡导“新生活运动”,民风民俗有不少改变。但因长期受封建宗法伦理观念的影响,加之文化落后,交通闭塞,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贫困,以致民俗仍以古朴、勤俭、忠厚、守旧、愚昧为主要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经过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风俗也随之发生变化。破除封建迷信,提倡新事新办,旧有的陈规陋习得以清除,*、匪、丐、毒等社会现象荡然无存。“文化大革命”中,在破“四旧”的口号下,旧有民俗受到强烈冲击,许多民俗现象一度中断,连民间最热闹喜庆的过年,也被所谓“革命化春节”所取代。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倡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外交流日益增多,全市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风民俗发生明显变化。传统的优良习俗得以恢复,封建迷信、赌博、卖淫嫖*和婚嫁、丧葬、祭祀等活动中的旧风俗亦有抬头。现代西方文明也逐渐浸染本地民俗,西服、西餐、酒吧、咖啡厅等开始风行,甚至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也在城市部分人特别是青年人中时兴。
1995年至2003年,阆中经济建设及社会事业不断进步,随着交通、电讯、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的快速发展,阆中逐渐跟上信息社会的步伐。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常受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影响,社交礼仪、婚丧喜庆、语言词汇和衣、食、住、行等习俗发生深刻变化,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方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健康、文明、进步的新民俗逐步形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阆中人民以特有的朴实勤劳和聪明睿智,不断创造出可歌可泣的业绩,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4-01
阆中,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东枕巴山、西倚剑门、雄峙川北,素有“天下第一江山”之称。物华天宝,文化厚重,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
阆中,因阆山四合,阆水纡曲,城在阆山、阆水之中得名。2300多年的灿烂历史,孕育了阆中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巴渝舞”是巴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阆中也是川北灯戏的故乡;川北皮影艺术被誉为“电影之父”,民间皮影大师王文坤曾代表中国文化部出访奥地利,成功的演出一度轰动了整个音乐之邦。民俗文化的阆中,曾为巴子国国都,巴人与汉民族长期聚居,形成一种具有鲜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成为阆中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阆中民俗文化特色鲜明,味道纯正的民间灯戏,技艺精湛的皮影、剪纸,可以堪称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阆中名胜古迹众多。全市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飞庙、永安寺、五龙庙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巴巴寺、福音堂、贡院、华光楼等文物景点200多处,古城区内尚存30余处重点民居院落, 入住民风民俗令人心旷神怡。 这种地方民俗文化,历代旅阆文人多有记咏,直到晚清,吴密《游巴西杂咏》犹云:“巴象鼓声骤,列队环街游。今朝闻遗响,遥念范三侯。”“直苑景色秀,江山十二楼。歌舞巴渝盛,古风尚存留。”近年来,经过挖掘整理,巴渝舞又重新放射出古文化的艺术光华。1991年,阆中巴渝舞在南充丝绸艺术节表演,中外来宾十分赞赏,中央电视台特地转播。 川北灯戏 川北灯戏,又称“鼓乐神”,是流行在川北一带历史悠久的民间歌舞小戏。起源于明末,与川北大木偶戏,川北皮影戏共为川北戏曲的三朵奇葩。 阆中是川北灯戏的故乡,每当农村收获季节,灯戏艺人在田头或院场点亮写有“五谷丰登”、“人寿年丰”等字样的大红灯笼,打起锣鼓,拉起胡琴,便演起滑稽逗趣、热闹非凡的灯戏来。农民们看见红灯高挂,便打起灯笼火把,从四面八方赶去看灯戏。竹枝词《看灯戏》云:“一堂歌舞一堂灯,灯有戏文戏有灯。庭前庭后灯弦调,满座捧腹妙趣生”。 川北灯戏的内容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劳动人民的生活,喜剧多、悲剧少。就是正戏、苦戏,也带有浓重的喜剧色彩。表演艺术贴近生活,无固定套式,综合巴渝舞、杂耍、猴戏、木偶、皮影、“跳端公”等形式。具有质朴的乡土气息,热烈欢快的情调,形成其传奇性、写实性、夸张性、幽默性和风土民俗相容共存的特有风姿。其原始声腔和表演手段,多系道场法事中的程式演化而成,其声腔分为正调和杂调,其音乐则源于川北民间小调、神歌、嫁歌、圣喻谣等,曲调朴实明快,优美动听。 阆中的老观、峰占、二龙、石滩等乡镇都有演出水平较高的“灯班”。1984年,阆中灯戏小品《亲家母上轿》、“闹隍会》,获四川省业余调演优秀剧本奖和演出奖.1987年川北灯戏应邀晋京演出《包公照镜子》、《幺妹嫁给谁》、《献鸡》、《秀才买缸》,饮誉京城,并获准进入中南海作专场汇报演出的殊荣。1989年又代表四川省戏曲赴上海作文化交流献演,获得“淳朴的天籁,远古的遗风,戏曲的渊源”的赞誉。 美食文化 阆中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由回、汉、满多民族饮食文化构成,风味小吃花色品种众多,烹调技艺高超。其中最为有名的当数保宁醋、白糖蒸馍、和张飞牛肉。保宁醋为全国四大名醋之一,因产地阆中为历史上保宁府所在地而得。保宁醋以麸皮、大米、小麦为主要原料,采用古传秘方配置60多钟药材制曲发酵,取松华井泉水精酿而成,酸中有甘,风味独特,开胃健脾,有益健康。1915年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并多次荣获国家级金奖。保宁醋香飘五大洲,有“离开保宁醋,川菜无客顾”之说。张飞酒相传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据说张飞就是喝这种酒打败了魏国大将张合的。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01
  民俗文化
  古城阆中,曾为巴子国国都,巴人与汉民族长期聚居,形成一种具有鲜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成为阆中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阆中民俗文化特色鲜明,味道纯正的民间灯戏,技艺精湛的皮影、剪纸,可以堪称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阆中名胜古迹众多。全市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飞庙、永安寺、五龙庙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巴巴寺、福音堂、贡院、华光楼等文物景点200多处,古城区内尚存30余处重点民居院落,入住民风民俗令人心旷神怡。
  巴渝舞——巴人古文化的一朵奇葩
  古城阆中,曾为巴子国国都,巴人与汉民族长期聚居,形成一种具有鲜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成为阆中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巴渝舞是古巴人在同猛兽、部族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集体武舞。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就是由巴人组成的“龙贲”军,执看挺仗,前歌后舞,“凌殷人倒戈”,从而取得胜利。秦末,阆中巴人领袖范目率七姓巴人帮助汉高祖“还定三秦”,在冲锋陷阵中,巴渝舞又起了重要作用。《华阳国志·巴志》云:“阆中有渝水,民多居水左右,天生劲勇,数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舞,便进入了皇室官廷。
  巴渝舞的主要伴奏乐器是鼓,辅以铜锣。这鼓叫“巴象鼓”。巴人部族,有以蛇为图腾的,还有以象为图腾的,有“巴蛇食象”的故事流传。巴象鼓,大概与巴人部族的图腾有关系。后来“巴相鼓”又叫“八仙鼓”,是因张道陵在阆中云台山修道,道教中也有“八仙”,故“巴象鼓”又被叫成“八仙鼓”。在民间,女人也跳巴渝舞,歌舞时,男袒臂,女束发,头戴面具,随鼓锣而起,据记载:“舞者执长柄兽皮鼓,以鞭击之,后随弓矛盾众,踊跃呼号,分合有序”,分“迎神”、“待战”、“搏击”、“驱麾”、“欢庆”等部分。巴人利用这种歌舞形式,团结部族,鼓舞斗志,平时“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一旦外敌入侵,便举族执戈以卫社稷。
  击鼓舞戈的巴渝舞,一直盛行在阆中,特别是每年春节前后,不但在阆中古城里,就是在白塔山、锦屏山下的乡镇上,也有跳巴渝舞、打八仙鼓的热闹场景。这种地方民俗文化,历代旅阆文人多有记咏,直到晚清,吴密《游巴西杂咏》犹云:“巴象鼓声骤,列队环街游。今朝闻遗响,遥念范三侯。”“直苑景色秀,江山十二楼。歌舞巴渝盛,古风尚存留。”近年来,经过挖掘整理,巴渝舞又重新放射出古文化的艺术光华。1991年,阆中巴渝舞在南充丝绸艺术节表演,中外来宾十分赞赏,中央电视台特地转播。

  川北灯戏
  川北灯戏,又称“鼓乐神”,是流行在川北一带历史悠久的民间歌舞小戏。起源于明末,与川北大木偶戏,川北皮影戏共为川北戏曲的三朵奇葩。
  阆中是川北灯戏的故乡,每当农村收获季节,灯戏艺人在田头或院场点亮写有“五谷丰登”、“人寿年丰”等字样的大红灯笼,打起锣鼓,拉起胡琴,便演起滑稽逗趣、热闹非凡的灯戏来。农民们看见红灯高挂,便打起灯笼火把,从四面八方赶去看灯戏。竹枝词《看灯戏》云:“一堂歌舞一堂灯,灯有戏文戏有灯。庭前庭后灯弦调,满座捧腹妙趣生”。
  川北灯戏的内容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劳动人民的生活,喜剧多、悲剧少。就是正戏、苦戏,也带有浓重的喜剧色彩。表演艺术贴近生活,无固定套式,综合巴渝舞、杂耍、猴戏、木偶、皮影、“跳端公”等形式。具有质朴的乡土气息,热烈欢快的情调,形成其传奇性、写实性、夸张性、幽默性和风土民俗相容共存的特有风姿。其原始声腔和表演手段,多系道场法事中的程式演化而成,其声腔分为正调和杂调,其音乐则源于川北民间小调、神歌、嫁歌、圣喻谣等,曲调朴实明快,优美动听。
  阆中的老观、峰占、二龙、石滩等乡镇都有演出水平较高的“灯班”。1984年,阆中灯戏小品《亲家母上轿》、“闹隍会》,获四川省业余调演优秀剧本奖和演出奖.1987年川北灯戏应邀晋京演出《包公照镜子》、《幺妹嫁给谁》、《献鸡》、《秀才买缸》,饮誉京城,并获准进入中南海作专场汇报演出的殊荣。1989年又代表四川省戏曲赴上海作文化交流献演,获得“淳朴的天籁,远古的遗风,戏曲的渊源”的赞誉。

  美食文化
  阆中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由回、汉、满多民族饮食文化构成,风味小吃花色品种众多,烹调技艺高超。其中最为有名的当数保宁醋、白糖蒸馍、和张飞牛肉。保宁醋为全国四大名醋之一,因产地阆中为历史上保宁府所在地而得。保宁醋以麸皮、大米、小麦为主要原料,采用古传秘方配置60多钟药材制曲发酵,取松华井泉水精酿而成,酸中有甘,风味独特,开胃健脾,有益健康。1915年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并多次荣获国家级金奖。保宁醋香飘五大洲,有“离开保宁醋,川菜无客顾”之说。张飞酒相传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据说张飞就是喝这种酒打败了魏国大将张合的,有"桓侯不厌醉千场"的故事流传。

  特色节庆
  主要有桃花节、荷花节、龙舟节、名醋节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