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红酒"有高见的请进,关于买酒,品酒和藏酒?

如题所述

  品酒 赏酒 藏酒——我挚爱的八十年代
  花酒之神
  我出生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不知何时,我与酒结缘。确切地说,应该是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产的原瓶酒---产生了浓厚的情感与兴趣。
  几年前,我与朋友相约啜饮,不知老兄从什么地方找到了一瓶八九年的“刘伶醉”,54゜,粉红色的标签上印着刘伶与友人张华饮酒下棋的图案,二人正举杯对酌。我一下子就忘记了喝酒的礼节,猛地把酒瓶抓到手里:这是一个普通的透明玻璃酒瓶,瓶盖为白塑料拧口式,外用酒精纸封口,透过瓶子细看酒液已然微黄,摇动瓶子,酒花洁白细腻,久久不散,因为正值冬季,酒又是刚从室外拿进来的,所以酒体中有一些亮晶晶的针状物质(其实是一些香气成分,因为温度低而形成的晶体。)
  “倒酒,倒酒!”不知谁喊了一声,把我从沉迷的状态中唤醒,我忙拧开了盖子,立时,一股浓浓的窖香四散飘溢,凑近瓶口闭眼一闻,香沁心脾。许久,许久,我才从这醉人的芳香中醒悟过来,与朋友推杯换盏。我举杯在手,细细品味。香,第一种感觉就是香,细细品味还是香,地道的窖香,浓香!柔和、醇厚、绵爽、甘甜,顺着喉咙徐徐滑下,像丝丝火炭,胸中已然炽热,然后悠悠地从鼻孔呼出,真是荡气回肠,回味无穷!
  “好酒!”“好酒!”我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
  于是朋友就得意地数说起老酒的种种妙处来。七八十年代的酒,那都是纯粮食酿造,那时侯所说的勾兑,都是高档酒,就是以酒勾酒,比如拿我们都熟悉的茅台来说:那是用40年,30年,20年,10年,8年,5年等储存的老酒混合比例勾兑而成。在那个计划经济的时代,买粮要用粮票,买酒更得要酒票,如想买好酒,名酒,非得找领导审批不可。再者说,一个正在解决温饱问题的民族,又能有多少粮食用来酿酒呢?直到八十年代进入了经济改革,人们生活初步改善,各大国营酿酒企业蓬勃发展,品种之多,香味儿之众,质量之优,恐怕是亘古难寻,再看现在市面上的酒,千家一味,除个别的几个品牌和一些天价酒外,都可称是三精酒(酒精,香精,糖精)再想品尝八十年代那些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酒中珍品已是难上加难了。
  打那以后,我对老酒情有独钟,开始着魔一样地遍寻老酒。乡下尚存的供销社,将破产的糖酒公司,烟酒批发部的老库房……都成了我淘宝的重地。成绩当然是有的,但也有失手的时候,因为开始不太懂,以致买回了不少“伪劣产品”(指用酒精勾兑的或假酒),这些酒入口寡淡,甜味剂十足,没有传统酒的成分,若是年代稍长一点的,简直不堪入口。好在随着经验的日渐丰富,收获也越来越大。
  从川、贵的老茅台,五粮液(大肚瓶、丰收酒标)、鹤鸣大曲(四川大邑鹤鸣酒厂1984年生产)、寒山大曲(四川郫县清河酒厂)、颐欣(四川省古蔺县国营曲酒三厂1986年生产),到黄果树瀑布(贵州省镇宁)、习湖(贵州、习水)、董酒(贵州遵义)。还有江苏的洋河、江西的四特、望津楼大曲、陕西的西凤、山西的汾酒、竹叶青、辽宁的凌川、湖南的南湖春、北京的华都、燕岭春、龙凤大曲,河北的老白干、刘伶醉、古遂醉、燕南春、特曲(河北逐县酒厂),以及我们本地的中山松醪、定州特曲、古州醉等,天南海北,群酒济济,可谓百花齐放,百酒胜开。足可看出当时华夏酒业的繁荣与兴旺。
  品酒,离不开味:是香,是甜,是醇,是酱,是多元酯香,还是单元酯香?八十年代的酒,香气内涵十分丰富,单一个香型,就可以品出几十种甚至上百种的香味来。在我收藏的老酒中,91年的五粮液,87年的古井贡,84年的洋河大曲,86年的泸州特曲,89年的宁城老窖,还有云南的“醉明月”,都是地道的浓香型酒,但细品却各不相同,有的浓似非浓,纯中且酱,芬芳飘逸,兼霞留香。 就像百花园中的鲜花,各有各的美色,各有各的韵味。
  我特喜欢酱香型的,就说“燕岭春”吧,此酒,一闻便知是地道的酱香,入口酱味在先,焦味在后,越品越有味道。湖南常德产的武陵酒,十足的入口绵,够雅、够细,酱味更悠长一些。拧开华都的瓶盖,浓浓的酱香阵阵弥漫开来,酒液黄亮亮的,顺唇缓缓入怀,酱香中有丝丝的焦味,淳厚丰满,优雅细腻,回味悠长。还有皖酒、金贵酒、醉八仙、沧州香、祥酒、迎春酒……这些酒没有一种重样的味道,可谓百酱争鸣,酒花齐放!
  更因为时间的演变,陈年老酒的香味或多或少发生了变化,使酒香更为丰富:或浓中带酱,或清中有浓,唯独凤香,却没怎么改变原味,只是更厚道了一些。要说变化最大的,当属87年的“四特酒”了,现已有兼香型转变成暴香型了,又纯又厚,香飘四溢。
  回头看这些老酒,虽不一定是享誉国内外的酒中显贵,可是,这些酒不仅凝聚了我们华夏民族悠久的酿酒工艺和酒中文化,更阐释了我们中华民族对这种挚纯、挚厚、挚真、挚爱的永恒追随。
  (因本人纯属爱酒之闲人,非酒中之专业人士,如文中有失偏颇,还望各位同仁指正,承蒙读者垂爱,不胜感激。
  (花酒之神——王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