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作文,《我对语文学习和语文作业的认识》

语文作业没写,老师罚一篇作文,3000字,谁能帮帮忙T.T

小学生作文难,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影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拦路虎。对此,我从小学作文教学面临的问题出发,在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大纲对小学生作文的要求,按照儿童心理发展和作文的规律,凭借教材,遵循规律,整体规划,分段把关,分项落实,形成一套完整的作文教学目标。开展了“如何提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主题教改实验。一、抓好阅读教学,读中学写作文教学应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只有加强阅读教学,才能沟通读写的内涵。把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及时转化为写作实践把阅读中学的写作方法有的放失的指导写作过程;把各学段的阅读要求与作文教学要求密切结合;把各年级的作文目标渗透到各册教材的阅读教学中去;把阅读方法与写作方法贯穿一线。这样才能把握阅读作文不滑坡,才能有效地指导阅读、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根据九年义务教材的编排意图和特点,提高起步、加强从说到写的训练,以减少作文的难度。我校紧扣“读——仿——写”的三步转换。加强低年级的说话训练,开展看图说话、讲故事、口头作文等练习,提高说话能力。中年级应加强段的训练,学习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继续练习口头表达的能力。培养留心观察,练习写好片段,提高写作能力。高年级应加强复述的训练,发展思维,让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写作训练。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片段练习的写作能力,而且有利于向独立作文过渡。阅读是吸收,作文是倾吐。要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必须抓好阅读吸收。读写结合便是阅读与作文的中介桥梁。为此,我校教研室狠抓了各年级的阅读教学,制定了读写计划,确定了年段的作文课堂教学的带头人。开展了阅读中要突出写的课堂教学竞争。深化语文教改方案,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阅读教学。要求老师在阅读过程中,训练“读”的能力 、“思”的能力、“说”的能力、“写”的能力。抓好“读”这一个前提,收好“写”这个结果。经过老师们的努力,我校在狠抓阅读教学、读中学写这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目前,学生无论是平时练习,还是单元检测,还是期终考试,感到写作难的现象已很少了。因为学生们在读中掌握了学习方法,从读中找到了写作的钥匙。教师也从指导阅读中找到了指导写作的规律,尝到了读中学写的甜头,作文教学不再觉得是种负担,而是感到轻松。低年级的王荣老师撰写的经验材料〈〈在愉快中指导学生说话〉〉在我校得到认可和推广。二、拓宽渠道,创设写作内容大千世界是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生活在“万花筒”中的小学生们是那么天真可爱,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想都来自于社会活动。虽然他们已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力、说话能力、写作能力,但是还不会正确地运用这些能力去进行作文。不少学生一写起作文来,就皱眉头,不高兴,找不到东西写,为了完成任务便抄起〈〈作文指导〉〉来。这样既简单,又能提前完成任务。针对这一实际,我校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给学生创设写作内容,经常开展送温暖、参观访问、放风筝、体育竞赛、文艺汇演等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材料,在活动中找到要写的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观察、感受、思考,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表我心。很快进入角色,提高写作兴趣。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增添学生的写作内容。但是更离不开老师的有目的的指导,放羊式的活动是不会给作文带来方便的。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活动学生才会获取更多的写作材料。比如:在进行升旗活动后,老师问学生:“你能以升旗为题写一篇短文吗?”学生直摇头。课上老师进行引导,细致回忆升旗的全过程,把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再启发学生想一想当红旗升上旗杆你有什么想法?想过吗?让那些心思细腻的同学说说当时想什么?这样以来同学们可高兴啦!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一下子就写出了一篇篇的好文章。老师也觉得教得轻松愉快,而效果更为可佳。为此,我校的语文老师们共同认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课堂教学补充和深化,是推动作文教学的最佳方式。它给了学生们写作材料,拓开了学生的眼界,赋予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在活动的实践中独具慧眼的有了新的发现,新的启示,增添了新的内容,更为我校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创设了优良的环境。三、研究作文课堂教学 现场作文“作文难,学生厌”长期困扰着小学作文教学,学生怕作文,写不出好作文,教师怕教作文,怕改作文。针对这一现象,我校开展“研究作文课堂教学,现场作文”的活动研讨,遵循大纲对作文的要求,沿着教材的编排意图,提出了“起好步、过好渡、把好关”的作文系列训练的内容和要求,勾出作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整体思路。“起好步”是抓好低年级的说话训练。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能说出完整的、通顺的、连贯的话,做到口齿清楚、速度适当、态度自然;说普通话,大胆、大方、大声,有一定的感情;能用一段连贯的话回答问题,表达自己所见、所闻、所想。在低年级进行作文课堂教学时,必须抓好四个环节:一是激发说话兴趣,让学生乐于说话;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说话;三是注意指导,让学生把话说好;四是经常坚持,把说话贯穿与整个课堂之中。“过好渡”是抓好中年级写话训练,从说话到写话是一个飞跃,因为写话要比说话难得多,所以这一步训练必须要走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16
在新课程下,构建开放、生成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是我们一线教师的追求。然而,由于认识水准的偏颇,或课程实践的差异,某些语文课堂出现了迷失。致使语文课堂缺失语文味 ,我认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重视文学理解,忽视语言训练。崔峦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总结发言指出:当前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这种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而且长此以往会把语文掏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语文课堂应重视语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把语言训练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要安排足够的时间,加强指导,低起点严要求,让学生从识字写字开始,遣词造句,读写结合,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训练。
2.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不到位。认真审视现在的一些课堂,一般都是抛出一个贯穿绐终的大问题,学生围绕这一中心,寻章摘句式的学习,一篇优秀的作品在我们教师地操纵下支离破碎。精彩词句的赏析,变成学生找喜欢的句子,学生点到什么学什么,试问学生找的绝对是文章的精彩词句吗?值得思考!师生对话漫无目的,为对话而对话,脱离文本。小学语文教育应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语文是语言学科,语文课堂应着力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出发,在语文积累、语感、语文学习的习惯和方法上下功夫。我国的语言丰常丰富,名家名篇更是语言的瑰宝,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语言文字的熏染,从而喜欢语文,钻研语文。这比什么都重要。
3.学语文不用语文手段。目前我们语文教师上课,往往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设计美丽如画的课件,配上优美的音乐,插入生动有趣的游戏,设计声情并茂的过渡语。可是在教学中到底为什么这样设计,对于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是否有实效性却考虑甚少。语文教学是语言文字的教学,通过非语文手段而不是语言文字本身解决问题,这就偏离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应该是有限的,所得到的能力和方法是用另一种语言解释语言,一旦脱离我们教师给予的学习工具,语文学习必将停止。用语文的手段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手段教语文,是我们语文老师在新课程下应有的能力。
4.“读”没有得到加强。《语文标准》特别强调“读”: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已的精神世界。“读”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新课程教学参考对各年级段的朗读也作了具体而明确的阐述。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学参考》中建议: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教师可以根据要求,给学生以充分的读书时间,多读少讲。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以个人独白代替学生的朗读;以师生之间繁琐的对话代替学生的读……“读”不到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是间接性的,语文学科的性质必然得不到充分的释放。
新课程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生活的距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已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在大好形式下,一种形式主义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却得以滋生:有的教师每堂课都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好像没有了这些,一堂课就算不上好课,导致语文课堂出现课堂探究泛滥,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自主学习变成自由学习,忽视对学生的监控与指导等一系列问题。
课程实践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课程改革中积极地探索,出现问题难免,关键在于能在探索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经验,促进理念与实践的和谐统一。
第2个回答  2011-03-14
楼主自重。我是你语文老师
第3个回答  2011-03-15
要自己写啊,还要善于动脑筋啊
第4个回答  2011-03-21
老子不会!-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