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谁知道

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 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

陈胜起事后不久,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 不久投奔项梁,任砀郡长,被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马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灞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

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 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击败项羽后, 统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生平经历:

1、早期经历

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十一月二十四(12月28日),刘邦出生于沛丰邑(今徐州丰县)中阳里, 和卢绾同年同月同日生,两家非常要好。 幼时和卢绾交好。 

长得额头高高隆起,鬓角和胡须很漂亮,左边大腿有七十二颗黑痣。宽厚仁爱,性格十分开朗,平时不拘小节。

后来,刘邦做了沛县泗水的亭长(亭长是管十里以内的小官),时间长了,和沛县的官吏们混得很熟,在当地也小有名气。 

刘邦的心胸很大,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阳的路上,碰到秦始皇大队人马出巡,远远看去,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羡慕得他脱口而出“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

2、沛县起兵

在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率领起义军攻占了陈州以后,陈胜建立了“张楚”政权,和秦朝公开对立。

这时,沛县令也想响应起义,萧何和曹参当时为沛县吏,他们劝县令将本县流亡在外的人召集回来,一来可以增加力量,二来也可以杜绝后患。 

县令觉得有理,便让樊哙去邀请刘邦,刘邦当时已拥数百之众。 然而此时沛令却又后悔了,害怕刘邦回来不好控制,弄不好还会被他所杀,等于是引狼入室。所以,他命令关闭城门,并准备捉拿萧何和曹参。

二人闻讯赶忙逃到了城外,刘邦闻此,于是将一封信射进城中,鼓动城中百姓起来杀掉出尔反尔的县令,大家一起保卫家乡。 

百姓对平时就不太体恤他们的县令很不满,杀了县令后开城门迎进刘邦, 萧何、曹参都是文吏,担心身家性命,深恐举事不成,被秦朝诛灭九族,就竭力推举刘邦。大家推举他为沛公,领导大家起事。 刘邦便顺从民意,设祭坛,立赤旗,自称赤帝子,很快义军扩充到三千人。 

此时,已经是公元前209年10月,刘邦已经48岁了。秦末农民战争中还有一支强大的力量,就是原来楚国贵族的后代项梁和项羽。他们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兵,兵力很快达到了近万人。

3、还定三秦

鸿门宴之后,项羽便领兵西进,项籍入咸阳,烧阿房宫、杀秦王子婴。 又分封各路将军为王,刘邦被封为汉王,领地是巴、蜀和汉中共四十一县,国都为南郑(今陕西南郑)。 并封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意)为雍王、塞王、翟王,领关中地,以扼制刘邦。 

同时削减刘邦军队至三万人。项羽自称西楚霸王,掌握军队最高统帅权。 楚怀王熊心被尊为义帝。 后来项羽把义帝迁到郴县给杀了。 

项羽分封,表面上看去论功行赏,但是实际上却是对原诸侯势力进行重新组合,对服从自己的予以分封行赏,并没有照顾原诸侯在本国的实力与影响。因此从一开始埋下乱源。而且他又拒绝了谋士自王关中的建议,坚决衣锦还乡。

汉元年二月,诸侯罢戏下,各回国。 刘邦只好忍气吞声接受封号,于四月领兵入汉中、并烧毁栈道(用木板架在悬崖上铺成的道路),以示再也无意东出,以麻痹项籍。 同年五、六月份,齐国贵族后裔田荣不满分封,赶走齐王,杀胶东王,自立为齐王。 

11月,刘邦乘机挥军东出,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 , 重返关中,很快击败章邯,迫降司马欣、董翳, 并用计欺骗项籍,使其相信自己取得关中后已心满意足,再也不会东进了。

项籍放心去攻打田荣,对西边没有加强防范。最终则陷入齐地泥潭无法抽身。 这样给了刘邦绝佳的机会。

4、楚汉之争

楚、汉订盟后,刘邦本想退兵,在张良、陈平提醒下,下令全力追击楚军。 公元前203年11月,两军战于固陵(今淮阳西北),项羽小胜。公元前202年1月,刘邦以封赏笼络韩信、彭越、黥布等 ,垓下一战重创楚军。

公元前202年1月,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各路汉军约计70万人与10万久战疲劳的楚军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展开决战。汉军以韩信率军居中,将军孔熙为左翼、陈贺为右翼,刘邦率部跟进,将军周勃断后。 

韩信挥军进攻,采用诱敌深入战术,前军先诈败,信引兵后退,命左、右翼军包抄攻击楚军后部步军。楚军久战疲劳后军迎战不利,汉军将楚后军与项羽前军骑士分割两半,韩信再指挥全军反击,楚军大败,阵亡四万余,被俘两万,被打散两万,仅剩不到两万伤兵随项羽退回阵中。 

后楚军退入壁垒坚守,被汉军重重包围。楚军兵疲食尽。韩信命汉军士卒夜唱楚歌,歌云:“人心都向楚,天下已属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 

致使楚军士卒思乡厌战,军心瓦解,项羽只有率800人突围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境),这时项羽身边只剩下28骑了,一亭长愿带项羽逃至江东重振霸业,遭项羽拒绝。 项羽带着28骑大战汉军,最后全军覆没,项羽不愿被俘受辱,于是在乌江自刭而死。

刘邦于是还至定陶,驰入韩信军中,收夺了他的兵权,后改封韩信为楚王,都下邳(今江苏邳州东)。

5、君临天下

在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兑现了先前的诺言,封韩信为楚王, 彭越为梁王。 受封的韩信和彭越联合原来的燕王臧荼、赵王张敖以及长沙王吴芮共同上书刘邦,请他即位称帝。

刘邦开始假意推辞,韩信他们说:“大王虽然出身贫寒,但能率领众人扫灭暴秦,诛杀不义,安定天下,功劳超过诸王,您称帝是众望所归。”刘邦顺水推舟地说:“既然你们大家都这样看,觉得有利于天下吏民,那就按你们说的办吧。”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按西汉前期以十月为岁首,同年二月在十月之后),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今山东曹县北)之阳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是为汉高帝。 

刘邦即皇帝位后,王后吕雉改称皇后,太子刘盈称皇太子。刘邦根据娄敬建议,定都咸阳以东的长安(今陕西西安),取长治久安之意。开基肇始,史称西汉。

扩展资料:

鸿门宴:

项羽在打败章邯,迫使他投降之后,也领兵直奔关中而来。 范增劝他趁机除掉刘邦这个对手,项羽就下令准备,要在第二天进攻。这时的刘邦在兵力上无法和强大的项羽相抗衡,他只有十万军队,不可能战胜项羽的四十万精兵。

最后是项羽的叔叔项伯“救”了刘邦:项伯和刘邦的谋士张良很要好,见项羽要进攻了,便连夜潜入营中找到张良,让他赶紧走,以免被杀。

张良却说不能丢下刘邦,就将消息透露给了刘邦。惊慌之下,刘邦赶忙向张良要计策,张良让刘邦赶紧去见项伯,说明自己没有野心和项羽争夺王位。

刘邦依计约到项伯,说明自己并无称王野心,并于项伯约成儿女亲家。 项伯当天夜里就返回了军营,他对项羽说:“因为沛公先行进入关中,为我们扫除了入关的障碍,我们这才能顺利地通过函谷关,沛公是有功劳的人,我们不应该猜疑他,应该真诚相待。 ”项羽听了,便决定不再进攻刘邦。

第二天,刘邦来到了项羽的军营,只带了樊哙、张良和一百名精锐亲兵。到了项羽的大帐鸿门,当面向迎接他的项羽赔礼道歉。

项羽请刘邦入内赴宴,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

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拔剑起舞,掩护了刘邦,没有成功。 这就是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由来。后来刘邦借故离开,回到了大营。

在鸿门宴上,刘邦表现出了极高的沉着与冷静。能够全身而退,除了张良、项伯、樊哙的力保之外,关键是刘邦的冷静与沉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刘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鸿门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为什么无赖刘邦能成为开国皇帝? 这就是在没有宪法这个规范国家最高权力归属的法律以前,政治领袖争夺国家最高权力时所展现出来的景象。由于没有宪法的规范,往往是那些最邪恶、最狡猾的人能够夺得国家的最高政治权力,成为一个国家的最高主宰。 为什么像刘邦这样的无赖能成为开国皇帝? 两千多年来,中国人一直就因为刘邦打败了项羽而愤愤不平。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甚至还写下了"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著名诗句以表达对项羽的崇敬和惋惜。 刘邦的人品与项羽相比的确让人不敢恭维。说几件小事看看刘邦的德行。 有一次,刘邦被追兵所迫,为了减轻车载重量,刘邦便几次将自己的女儿鲁元公主和儿子(就是后来的汉惠帝)推下车子,只顾自己逃命。 项羽抓到了刘邦的父亲,将他押到了两军阵前来要挟刘邦,哪知刘邦根本不予理会。刘邦说: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你要杀你的父亲,也分给我一杯汤喝!但项羽最后并没有杀掉刘邦的父母和妻子。 在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有一次,一个大臣去见他。按理接见大臣也要庄重一些,可这时刘邦正玩着高兴,搂着一个女子在那里戏耍,全然不顾大臣的光临。气得大臣回头便走。刘邦放下女子便去追那大臣。追上大臣后,刘邦将大臣按在地上,骑在大臣的脖子上,问:你看我如何?大臣说:我看你就是桀纣一类的君主。 刘邦瞧不起儒生,竟拿起儒生的帽子往里面撒尿。 就是这样一个痞子模样的家伙竟然开创了四百年的大汉江山。这还不是个别的特例。实际上,很多开国君主在某些方面也都与刘邦类似。 为什么像刘邦这样的无赖能成为开国皇帝? 原因在于刘邦角逐的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最高权力之争的特别之处在于没有任何规则的约束。无论你依靠美德、依靠欺骗、依靠战争,还是依靠残暴,无论采用什么办法,只要你能夺得国家的最高权力,你就赢了。你取得了最高权力,也就取得了制定规则的权力,正义不正义都由你来确定。皇帝之上再也没有权威来裁决和评判最高权力的取得是否合法。项羽败了,败了就败了。项羽找不到地方去说理。 没有任何权威的约束,只有那些最狡猾、最不择手段的人才能在角逐中最后取得胜利。我们可以理解,道德也是一种规则,也是一种约束。一个有着严格道德戒律束缚的人与一个敢于摆脱任何道德束缚、不择手段的人相比较,谁有可能获胜?当然是前者。 当然,并不是所有开国皇帝一出场就表现出无赖的嘴脸。如果人们一下子就看出你是个无赖,跟你干毫无安全感,那也就没有人会追随你。美德毕竟对人是有感召力的。还是马基雅维里分析的好:君主应当装作是一个集美德于一身的人:孝顺、忠实、信义、慷慨……;但是,一旦情势需要,君主应当毫不犹豫地抛弃所有道德的限制。 这就是在没有宪法这个规范国家最高权力归属的法律以前,政治领袖争夺国家最高权力时所展现出来的景象。由于没有宪法的规范,往往是那些最邪恶、最狡猾的人能够夺得国家的最高政治权力,成为一个国家的最高主宰。 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年)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还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字季。秦朝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谥号高皇帝。刘邦出身农家,早年当过亭长,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秦时因释放刑徒而亡匿芒、砀山中。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刘邦在沛县聚众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领农民走义,反对秦朝的暴政,得到了全国各地的响应。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在吴起兵,刘邦在沛县起兵。项羽在钜鹿跟秦军大战一场,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刘邦则领军先进关中,占领了秦的首都咸阳。 刘邦进入咸阳后,封好宫中的财宝和府库,退驻灞上。刘邦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宣布废除秦朝的苛法,深得关中人民拥护。这就是我国历史有名的“约法三章”。 项羽听说刘邦先到了关中,极为不满,带着40万大军打进关中,要与刘邦决战。那时项羽率大军驻在新丰鸿门,刘邦领10万军驻灞上,两军相距40里,刘邦听说项羽要来进攻,亲自到鸿门会见项羽,以此表白自己没有同项羽争夺天下的“野心”。项羽“设宴”招待刘邦,席间,项羽的谋士范增让项羽的堂弟项庄舞剑,以助酒兴为名,企图杀掉刘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但项羽的叔父项伯拔剑起舞保护刘邦,又用“大义”斥责项羽,才使刘邦安全回到自己的营地。这就是后人经常引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故事的由来。后来刘邦被封为汉王,项羽自号为西楚霸王,楚汉相争的局面开始了。 楚汉之战,历时达5年之久。公元前202年12月,刘邦约韩信、彭越等各路大军合力威逼项羽至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使项羽处于汉军的四面包围之中。夜里,刘邦令汉军四面唱起楚歌。项羽以以汉军已把楚国占领了,焦虑忧愁得在帐中饮酒解闷,最后演出“霸王别姬”,自刎乌江的悲剧。 刘邦打败项羽以后,于公元前202年10月,在定陶附近的汜水南岸正式登上了皇帝宝座,建立了西汉王朝。 不久,刘邦在洛阳南宫大摆宴席,庆贺胜利。庆功宴上,刘邦道:“论足智多谋,运筹决策,我不如张良;论坐镇后方,安抚人民,筹措粮饷,我不如萧何;论统帅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出色的人才,而我能使用他们,所以我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项羽有一个范增却不能信用,所以被我们打败了。”刘邦这席话充分体现了他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敢于大胆使用人才的宝贵思想。 刘邦做皇帝以后,令萧何制订汉律,令叔通制礼,并因袭秦朝的官制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为了巩固刚刚建立的西汉政权,刘邦把主要力量放在消灭异姓诸侯王上。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先后消灭了与之反目的韩信、彭越等几个异姓诸侯王。与此同时,刘邦又大封同姓诸侯王,并与臣下刑白马而盟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以同姓诸侯王作为中央政府的藩卫,巩固刘氏的一统天下。 刘邦极力扶植地主阶级,下令让以前的地主“复故爵田宅”,又使大批功臣、贵戚得到爵位和封邑,成为新兴的地主阶级,以此扩大西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面对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的局面,刘邦采取了一些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刘邦下令减轻田租,十五税一;因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一律免为庶人;奖励生育,免除生男孩人家的徭役两年。刘邦还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人征收重税,禁止商人做官、衣丝、骑马、乘车和携带兵器,限制商人对农民的兼并。刘邦在经济上采取的这些措施有利于西汉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公元前200年,因匈奴不断侵犯北部边境,他曾新率大军到平城准备出击匈奴,却不幸被匈奴围困,不战退回。刘邦感到当时的军力还不能足以对付匈奴,于是,用娄敬之计,取“家人子”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量丝绸、粮食,并开放汉与匈奴之间的关市。汉初,刘邦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缓和了汉与匈奴的矛盾,为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创造了必要的安定局面。 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反,刘邦率军讨战,大破之。 公元前196年,刘邦病死。但刘邦建立的汉朝又延续了几百年,而汉人也成为世界人民对中国人的称谓。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4-26
汉高祖刘邦自幼不务正业,游手好闲,是个十足的流氓无赖,直到年近中年方才娶妻,论才能、勇略他都不及项羽的十分之一,然而,在楚汉争霸的角逐中,刘邦却能从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中逐步增长经验,最终战胜了项羽,平定四海,建立了大汉帝国。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刘邦最终获得成功,当上皇帝了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刘邦善于审时度势,收买人心,巧于应变。他胜不骄,败不馁,具有很强的韧性精神。然而,我们认为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还是在于刘邦有一套驾驭将帅谋臣的用人之术。有几件事就很能说明,刘邦的这项长处到底给他带来了什么样的收获与成功。
  公元前202年正月,刘邦登基称帝,为汉高祖。此时,天下初定,各诸侯臣属,都罢兵归家。刘邦在洛阳的南宫设宴款待群臣,与臣下饮酒,纵论天下事。他让各诸侯列将们直言不讳地说出汉朝之所以能得天下,楚之所以失天下的原因。
  高起、王陵认为,刘邦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就在于他能够用功名利禄和物质刺激的办法来吸引臣子替他卖命,从而夺取天下。比如大将鲸布在由楚投汉时,刘邦对他很不客气,没有以礼相见,结果鲸布懊恼得要命,悔恨得直想自杀,认为自己选错了路。可等他到了刘邦为自己安排的住处,才惊讶的发现自己的饮食和物质待遇竟然和刘邦是一个样的,于是大喜过望,从此心甘情愿地为汉效力。这只是刘邦用人的一个方面,物质享受对于贪图物欲的人来说,的确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他们唯利是图。可对于张良之类的本身就出身贵族的廉政好礼之士而言,就并非是灵丹妙药了。因为他们不慕名利。然而,这样才华出众的人,也对刘邦忠诚不贰了,尽心尽力,甘愿为刘邦所驱使,这依靠的就主要是刘邦知人善用的驭臣术了。
  刘邦的驭臣之术,首要的就是联系乡情姻亲,建立同乡为主的骨干队伍。刘邦所信赖的心腹,主要是他从沛县起事时就一直追随在他左右的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审食其和王陵等人,以及吕雉的兄弟子侄们。这些人到处宣扬说刘邦是赤帝之子,他斩白蛇起事是天意,再加上吕雉放言,说刘邦居住的地方常有云气缭绕,这深深地影响了沛县地区的父老乡亲,所以萧何等人都死心塌地地为刘邦所支使,赴汤蹈火也万死不辞。比如,刘邦在征战中,几次将自己的亲生孩子都扔下不管,却被从刘邦起事之日起就一直为他驾车的夏侯婴冒死救下了。又比如樊哙,在鸿门宴中,千钧一发之际,怒斥项羽,保护刘邦从虎口逃脱,也表现了自己舍生忘死,力保刘邦的精神。这些人,是刘邦的左膀右臂,是刘邦最为倚仗的得力助手,他们也是汉朝的开国元勋,是创建和巩固刘氏汉室江山的中坚力量。
  刘邦驭臣之术的第二条,就是善于扬长避短,各尽其能。刘邦登基后,就论功行赏。然而群臣争功,一年多的时间仍不能决定。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封他为侯,可武将们纷纷认为自己是最大的功臣,为刘邦披坚执锐,出生入死,却不如萧何这种只会动嘴皮子的人的功劳大,他们认为萧何只是文人,未上过战场,只会舞文弄墨,没有汗马功劳,很不服气。此时,刘邦比喻说,打猎时追杀走兽的是猎狗,可发现走兽行迹,指示走兽之处的却是猎人。现今的各位武将,都是只会追杀走兽,所以是猎狗的功劳;而萧何,是发号施令,善于发现敌情的猎人的功劳。群臣听了刘邦这样的话,就不再争论了。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刘邦对待智谋之士,和对待赳赳武夫,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他尊重真正有才能有实学的人,比如他封韩信为大将军,并且封其为齐王。对待张良,用对待军师的礼仪,言听计从。刘邦任用陈平时,不为谗言所动。因为这些人所建立的,正是万世不朽的功劳。而对于行伍出身的功臣武将们,刘邦则尽最大可能满足他们的物质利益需求,使他们甘愿为自己效匹夫之勇,因为这些武将们,攻城略地,驰聘杀场,只不过是一时之事罢了。
  刘邦驭臣之术的第三点,就是他自己总揽全局,善于布局,用人不疑。比如有一次,刘邦和大将军韩信评论诸将们的能力。刘邦询问韩信,自己能带多少兵,韩信说不过十万,而认为自己带兵的能力是多多益善。刘邦心中妒恨地说,既然你带兵多多益善,你又为什么被我擒拿住的原因。再说,陛下靠的是君权天授,不是人力所能及也。“君权天授”当然是迷信的说法,是吹捧之词,可刘邦善于驾驭将帅,自己可以独揽大权,分散小权,他用人不疑,能得到将士们拼死拼活的卖命却是事实。
  在楚汉对峙阶段时,韩信拥兵数十万,举足轻重,可以说,他的向背决定着刘邦和项羽之间的胜负形势。当项羽派人去说服韩信背汉连楚,三分天下鼎足而立时,韩信拒绝了,他说:“当初我投靠项王的时候,项王不过让我做了一个郎中的小官,位卑言轻,我的计策项王从来没有听从过;所以,后来我离开了楚国,投入了汉王的军中。而汉王授给我上将军印,把数万军队都交给我指挥,还解下自己身上的衣服给我,把自己面前的食物拿给我吃,又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才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汉王那么相信我,我要是背叛他,就是不义的,我就是死也不能这么做。”从韩信的这些话中,我们很能看出刘邦取韩信于人,从善如流、知人善用的特点。
  刘邦的知人善用,还可以从他的临终遗言中窥探。他在临终遗言中说曹参、王陵、陈平和周勃是理想的治国人选,这也展示了他具有帝王的胸襟和驾驭臣子的才能,这确实比项羽高明很多。所以,刘邦能战胜众多的敌人,最终夺得了天下。
第3个回答  2014-04-25
刘邦,秦末沛人,原为秦末泗水亭长,后因为没能按时把民夫交给中央,按当时法律问斩的,刘邦干脆放走民夫,在萧何、曹参、樊哙的帮助下,起兵自称“沛公”,因实力不济,很快投靠由江东北上的项梁部。项梁战死后,在义帝任命为西路大军主帅,并约定“先入关中为天下主”。由于项羽东路大军牵制秦国主力,再加上采取避实击虚的政策,一路上收买人心,所以西路大军几乎没遇到什么顽抗,很快第一个进入关中,秦王子婴投降。谁知道,项羽击败章邯后,匆忙入关,夺走刘邦的位置,在鸿门宴差点被项羽所杀。后被项羽封汉中王。起初,与项羽交战,多数战败,刘邦几乎绝望,后得张良、韩信相助,简直如鱼得水,暗渡陈仓、亡三秦,终于夺回关中,又消失赵、燕、齐等项羽的属国。后以鸿沟为楚汉界,定下和约。但不久,趁楚军思乡无心恋战之际,突袭楚军大营,项羽的楚军措手不及,不久被困垓下,全军覆没至乌江,项羽自刎身死,至此刘邦统一天下,刘邦正式称帝。 正确来说,刘邦本是很平庸一个人,是典型随波流的人,因为他讲义气,念朋友,又好吹水,所以有许多同乡围绕转。他起兵时,是被萧何、吕后等人劝说下,才敢造反的。所以,刘邦自认才能平庸,曾经说过:行军打仗我不及韩信。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我不及张良。管理军队后勤,安抚百姓我不及萧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