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中下有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地理

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河口是流域物质流的归宿之地,流域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生态环境变化将在河口最终表现出来。人类活动将给河口地区带来怎样的变化,进而导致怎样的生态环境影响,这是长江河口治理开发中甚为关键的问题。
人类对河口的开发利用由来已久,河口地区生物资源丰富,淡水供给充足,土地肥沃,交通便利,这些有利的资源环境条件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昌盛。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河口地区已成为世界上人类经济最活跃、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长江河口是长江流域的终端,也是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战略地位的区域,其城市化程度高,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河口地区的发展极大地依赖于其资源环境条件,同时河口地区也因更为显著地受到流域人类开发活动的深刻影响,承受着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近年来,长江口入海泥沙锐减,引致河口海岸侵蚀;咸潮入侵加重,影响供水安全;入海污染物剧增,近岸水体污染严重;滩涂围垦强度增大,河口湿地大量减少;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和自然灾害加剧,河口地区反应灵敏,所受威胁加大。
长江上游水利水电工程,将极大地改善流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条件,但也会进一步改变长江中下游的物质输运过程和通量,从而引起一系列河口资源环境条件的变化,这些变化有的带来负面影响。如何将河口变化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如何有效地利用河口自然资源,如何使河口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已成为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需要加以深入研究,寻求适应这一新情况的因应之策,
以期实现长江河口的有效治理和科学利用。
人类活动对长江河口的影响:
河口是流域物质流的归宿之地,流域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生态环境变化将在河口最终表现出来。人类活动将给河口地区带来怎样的变化,进而导致怎样的生态环境影响,这是长江河口治理开发中甚为关键的问题。
流域用水量增加的影响
随着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流域用水量快速增加,必然会一定程度地减少长江口的入海水量,特别是跨流域调水,对长江口入海径流量的影响更加明显。入海水量的减少,会对长江口的咸潮入侵带来不利影响,特别是在枯季大潮期,可能会导致长江口重要水源地含氯度超标,影响该地区的淡水供应。再之,上游径流减少后,潮汐作用会得到加强,对河口的河道演变及水生态水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河口地区人类开发活动的影响
河口地区的人类开发活动日益加剧,这些人类开发活动对促进长江口河势向稳定方向发展,提高河口区抗御风暴潮的能力,改善入海航道条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等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也导致了泥沙条件、沉积地形、河口滩槽格局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长江口北支萎缩加剧
长江口北支为典型的河口潮汐汊道,20 世纪初以来一直处于萎缩状态,河槽容积呈不断减少的趋势。由于河槽不断萎缩淤积,过水断面有所减小,遂使进入北支的径流量进一步减少,而潮流作用相对增强。近年来,北支涌潮出现加剧趋势,盐水倒灌也显著加大。
河口地区水质型缺水程度加剧
近年来,长江口废污水排放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加之上游水质污染的加重,河口局部水域水体污染日趋严重,岸边污染带逐年扩大。特别是上述人类活动导致北支淤积萎缩加快,北支咸潮入侵加重,不仅使得整个北支沿线难以取到合格的原水,而且严重影响了南支水源地的枯季取水,从而使得北至江苏省的启东、海门,南到上海,均成为我国典型的河口水质型缺水地区。
长江口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河口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由于受河口水域水质污染、水产过度捕捞、滩涂无序围垦等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河口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河口湿地面积迅速减少,湿地污染日益加重,湿地结构明显受损,湿地的生产和生态功能迅速降低;生物多样性指数明显降低,
生物物种逐年减少,底栖生物量明显减少,湿地鸟类数量锐减,河口生态系统呈全面衰退趋势。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28
问题: 长江三角洲地区河渠交叉,河道相连,水系发达。由于平原地区水位落差小,流速不大,受水利工程的高度控制和闸门启闭及引排水的影响,水流流向不定。河湖除承受当地地表水径流外,还承受上游15个省区面积约200万km^2范围的来水。大水年份,长江三角洲就是上游各水系的洪水走廊,由于面临海洋,易遭台风暴雨及风暴潮袭击,常出现外洪、内涝或外洪内涝同时并发的水灾;枯水年份,上游来水少,往往造成严重干旱并加剧河湖水质恶化。另外,部分河流含沙量大,河道淤塞,河床坡降变缓,水库泥沙淤积使泥沙吸附污染物,加重了水环境的污染,增加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难度。
长江三角洲是闻名遐迩的水乡,水资源是一大优势,本来不应该缺水,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三角洲水、土、大气等方面的环境质量普遍比20年前下降了许多。太湖流域是长江三角洲的心腹之地,是该区域的“心脏”。太湖水质在20世纪60年代为I~Ⅱ类,70年代为Ⅱ类,80年代初为Ⅱ一Ⅲ类,80年代末全面进入Ⅲ类,局部为Ⅳ~V类,90年代中期平均为Ⅳ类,1/3湖区水质为V类或劣V类,蓝藻、水花生频发,湖泊富营养化严重,饮用水安全难以保障。
解决方法:主要是打通河道 疏散淤泥 ,开闸谢洪 能有效的疏散淤泥,水坝枯水期蓄水,丰水期泄洪,另外改善水质,不使用含磷洗衣粉神马的。。。 时间久了地理都忘了 这个答案还是自己组织吧 看着问题来找答案 我以前都这样做的追问

谢谢,但请具体一点,就是上游有什么问题,怎样治理,还有中有河下游呢,谢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第2个回答  2011-02-28
不好意思,这个我不清楚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